在距今四千年到五千年的欧亚大陆上,曾经发生过一次文化大交流,作为四大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的西亚的小麦大麦从西向东传播,而起源于中国的小米也由东向西传播,伴随的还有马和马车的扩散以及早期铜器制作技术的融合。8月25日,来自九个国家的九十多位考古学家聚在一起对发生于四千年前的文化传播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考古学家教马丁琼斯教授说,欧洲的考古学家过去认为自己更接近于文明起源的中心,认为文明的扩散是以地中海文明为中心,而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明,这是错的,曾经有多个文明中心同时存在,不同的文明用自己不同的方式组织文明,同时又相互影响。而中国的北方显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文明中心。而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在大约四千前年到五千年之间,存在着贯穿欧亚北方草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通道,文化、人种、人口、器物、作物象在高速公路一样频繁迁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赵志军研究员认为,通过对大量的植物遗存的研究发现,中国的农作物传到西方的时间要比西方的农作物传到中国的时间早千余年。比如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沟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谷子、糜子(也就是现在蒙古族还经常食用的炒米),经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学者对这里出土的碳化谷子、糜子进行的碳14鉴定证明,这些谷物存在约距今7700年至8000年之间,比中欧地区发现的谷子早2000年至2700年。这一重大发现已经引起了国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有专家认为,这标志着兴隆洼文化遗址可能是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据悉,这批被认定为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的粟(谷子)和黍(糜子)颗粒的实物遗存物将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这次题为“鄂尔多斯青铜器与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北方通道”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为期4天,中外专家将对近年来考古发现进行详细解读,科学说明鄂尔多斯高原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作用。19世纪末,欧洲学者最先提出“欧亚草原通道”,也就是中国学者所说的“北方草原通道”,经过上百年的研究,这条通道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