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架取下流辉绚彩的《花舞大唐春》、《天山古道东西风》翻看,我不禁想:是否有专门收藏艺术展览图录(catalogue)的藏家?

上世纪90年代,本人身为北京艺术博物馆的一名“学习行走”的时候,为精品展览制作配套的图录画册,在大陆的博物馆业尚未成为惯例。曾经,我受馆长之命陪一位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的法国青年学者观看馆内的展览,书画展、工艺美术品展都让他激荡不已,反复问我,这些展览是否有相应的图录?他多么想带走几本作为今后学术研究的资料啊,听到我的否定回答一脸怅然。

难怪他失落。在欧美,成规模的艺术展览一定会伴有高水平的图录,就摆在展厅内外出售,这早已成了惯例,甚至是博物馆的一条小小生财之道。此类展览图录可不是普通的花哨画册,通行的体例是,把相关研究领域内最权威的专家学者的一组专题文章列在前面,随后则为展品的图片及资料信息。所以,在西方大学的艺术史课上,教授开给学生的阅读书目中列有很多年前的某某大展的图录,一点也不稀奇。

好像真应了墨菲定律的一条——从我离开博物馆之后,这个行业就起飞了。新世纪以来,大陆博物馆的艺术展览、文物展览生气勃勃,努力与国际接轨的表现之一就是每有大展必有精美——也许过于精美了——的图录画册。前不久我赶热闹回北京艺术博物馆参加《民国瓷》展的开幕式,老同事们为这样一个中等规模的展览也配制了图录,且设计得颇为不俗。听老同事笑言,当天,故宫博物院恰好举办《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的研讨会,“宫里”的同行们无法分身,便派了一个代表来“艺博”为开幕式助阵,顺便带走了十多本图录呢。

业内人当然会把好的展览图录当作档案资料来重视。典型如《花舞大唐春》,是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的陕西何家村出土唐代窖藏金银器专展的配套图录,画册内不仅有国内一流学者关于唐代金银器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专文,对于单件展品的介绍也篇篇考证精炼,且列出主要参考文献。一场展览转眼云烟散尽,但是图录却长久生辉,它并不是那场展览的冰冷遗蜕,而是展览被升华之后的金身。

可惜,在国内,对于展览图录的爱好似乎还只限于“圈子”内。在国外,它的支持者却是喜爱逛博物馆的公众。大都会博物馆、卢浮宫等处每有重要大展,必出现观众等待入场的排队长龙,展览图录随之热销也很自然了。因此还有艺术史家抱怨,因为照顾大众的口味,近年来图录有重画片、重设计形式而轻文字、轻学术内容的倾向。但在我们这里,看展览,尤其是看古代文物展览,毕竟还没成为城市人的一项习常消遣活动,相关的图录自然也就难于出现在各家的客厅书架上

或许,大型公共图书馆应该承担起这样一项任务:把每一年的精华展览的随展图录都加以收集,归为文献的一类,替展览这一现代社会特有的公共文化活动建立起档案。然后,为它们在开放阅览室中专辟一个栏架,让我们的不大习惯去博物馆的公民们通过接触图录来慢慢意识到看展览的魅力。如此也可算开启民智的一项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