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4月,在北京宋庄艺术园区中心画廊里,水墨、雕塑、油画、水彩等占满了诺大的空间。其中一对夫妻的作品引起记者的注意:丈夫的宣纸水墨与妻子的布面油彩,一个黑白一个设色,一个传统一个当代,不同材质不同风格,竟蕴含着同样醇厚的民族情感,散发出同样优雅的文化气息。画廊工作人员介绍,两位画家的作品虽然卖价很高,却有着众多懂行的买家。

回想去年继黄庭坚的《砥柱铭》以天价成交后,王羲之的《平安贴》和李可染的《长征》又分别拍出了3.08亿元和1.075亿元,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也创下1.7亿元新高;我们与世界各国的艺术交流活动此起彼伏,优秀作品频频亮相国际舞台,例如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最近辟出两个场馆,大规模推出了北京画家王怀庆的个展,作品以耳目一新的当代语言传递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中西沟通间产生了广泛共鸣……这些经典书画的市场记录和当代艺术在国内外产生的文化影响,引发了来自各领域不同层面的热议。

近年来,石涛、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徐悲鸿乃至张仃、冯远、袁运甫等带有浓厚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高度的作品,吴冠中、许江、王怀庆、刘巨德、王沂东等在传统与当代融会贯通中的大胆创新,均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古往今来,敦煌壁画、宋元山水、工艺美术、文人笔墨、现当代的国、油、版、雕、民间艺术的精品杰作,饱含着中华文明真善美理想境界的孜孜追求,薪火相传,契合着人们形而上的精神诉求,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穿越时空的层层雾霭,重新照射在我们身上。历代艺术家们追寻于“心象”的佳作,无不蕴含心灵的自由,飘逸畅神、内涵深厚、气韵通灵、意境高远……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在理性显现。

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尊崇雅文化——高雅、文雅、优雅、风雅等褒扬赞颂的词汇,都是对形而上精神境界的美好描绘。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始终有一扇门敞开着,它和传统文化血脉相联,渴望精神的慰藉、感动、陶冶、激发,进而为现实生活提供更充实、自觉、自信、进取、幸福的源泉。

毋庸讳言,当下电子技术化图像正在以各种方式取代着人们视觉经验的多样性。一些艺术家被动地跟在制作技术的后面,麻木了心灵体验、消解了人文关怀、矮化了精神高度——被过度技术化、娱乐化的艺术,缺失了耐人寻味的心灵感动。吴冠中先生曾多次回忆其老师苏弗尔皮的话:“艺术分两路,大路感人,小路娱人。”他多次感慨:当今美盲比文盲多!收藏家马未都在论及艺术品市场时也谈到“现在一流艺术品只能卖二流价格,二流艺术品却能卖到一流价格。为什么?因为二流比一流容易懂,有简单的漂亮加上简单的理论支撑就行……”

民谚说:在牛眼里,再美的鲜花也是一把草。

我们看到,某些艺术家和评论家,在各种原因和利益的驱使下,对西方当代艺术理论体系和创作样式,或误读误解,或模仿照搬,或断章取义,进行自我炒作宣传;有的把艺术创作搞成生产流水线,雇佣“技术工人”,以低廉的成本源源不断地复制自己的作品,然后借助某些媒体与市场缺乏严肃严谨的专业水准和学术态度、某些炒家急功近利和唯利是图的投机心态、某些藏家审美品位和判断能力的低劣浅陋,瞒天过海,对这些批量生产的“精神垃圾”进行推波助澜式的推销。其后果是一小部分人或得名或得利或名利双收,却亵渎并污染了艺术精神和文化环境,伤害了人们的眼睛,造成公众对当代艺术审美判断的惶惑、混乱、疏远乃至离弃!

西方当代艺术崇尚的激情夸张、视觉震撼、新奇骇世等源于“物象”的创作和品评标准,是建立在他们自己传统文脉上的美学体系,我们要以开放的胸怀与其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积极学习与借鉴,但不应以混淆贬低甚至丧失自己的民族精神、审美判断和文化立场为代价。

在当代视觉艺术的多元景观中,中华民族正以独一无二的优秀传统特色、理想精神追求和当代情感表达,向世界彰显出自己丰厚、典雅、和谐、高远的文化魅力。

我们只要擦亮心灵的眼睛,走进这广袤丰厚的文化土壤,就能发见无穷无尽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