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与中欧金融交流促进会25日在此间共同主办“首届中外企业艺术收藏论坛”。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原副部长赵维绥表示,企业艺术收藏在西方已积累许多经验,而它在中国仍属新鲜事物。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勃兴,我们需要虚心学习,认真思考,不断探索。衷心希望企业艺术收藏能够成为搭建在中国优秀民族企业和时代艺术之间的桥梁,促进二者的深入交流与良性互动,为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李小磊指出,企业收藏艺术品首要优势是资本与知识的结合;第二大优势是资本、资产与资源的结合。在他看来,艺术收藏可提高企业家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同时有助于企业文化建设。
他认为,企业收藏艺术品是面向全社会的。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投资建设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毕竟有限,中国人均占有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比率在发展中国家中也是比较低的。因此,应当鼓励企业和民间机构建立博物馆、美术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指出:“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文化非营利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主办方称,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随艺术市场异常火爆,国内企业对中国艺术品拍卖直接或间接的投入占到了总成交额的40%。企业艺术收藏在中国还是全新概念,中国的企业艺术收藏,甚至整个艺术收藏领域仍存在很多幼稚、尴尬、甚至危险的问题亟待解决。针对这种现状,“首届中外企业艺术收藏论坛”应运而生,其根本宗旨是打造一个高端、开放、综合、长效的交流平台,通过对整个中外企业艺术收藏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可能性的学术探讨,对中国企业艺术收藏在源头时期进行良性引导和培育。
据介绍,20世纪80、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艺术收藏达到了鼎盛辉煌。企业因收藏而与艺术结缘,为西方世界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更由此树立了积极的国家文化形象,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和赞誉。过去的50年中,西方对文化艺术支持、赞助贡献最大的不是政府,不是博物馆,也不是私人收藏,而是企业。
美国友邦保险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杜嘉祺、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办公室主任王琳、英国文化委员会艺术总监戴维礼、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台湾国际知名艺术史学者及评论家吴金桃等分别发表主题演讲,从政府、艺术界、企业、艺术服务机构以及文化学者等不同角度,就企业艺术收藏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和当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两大议题阐述了各自独特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