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书品》(后简“书品”)是清嘉道年间著名经世学家、书法家和书学理论家包世臣(后称包)一篇重要的书论。近期我在撰写《包世臣大传》研究包的书论著作时,对“书品”一词特别有感觉。

自西汉发明以毛笔作为书写工具的中国书法艺术,魏晋唐宋元明清众多书家和多种传世的经典书(碑)帖,早在国人心中形成定式,成为楷模。但反观当下,无论是书家还是书体,真称得上“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有多少呢?再比方说书体,上至国展下至市井坊间,民间“江湖体”争奇斗艳,那怕就是闻名全国的著名书法家或书法“大师”的作品,真正有生命力的,能流传至后代成为经典的又有几何?

据了解,多年前国内众多公私网站,开始设立汉字字库,利用科技网络将很多现代书家创作的法书,录入字库(很多“匠人字”或“丑书”以“银子”开道进入字库),其意无非表明这些书家字体,是获得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认同的,并开始运用在现实生活之中。

老实说,只要有点书法常识的人则不会认账,原因是字库所录书体,大多数鱼目混珠,乱象横生,缺失国家重要的书法权威部门比方中国书法家协会的监督、推荐和认可。

目前,中国书法艺术正处在一个最好的年代,面对十四亿人口大国,多年前就有许多著名文字学家、书家,还有许多民间书法人在思考,在提倡,能不能由“中书协”牵头各省书协,集思广义,搞一个类似“书品”项目,确定某个时段起止,以“书协”名义,将那些德才兼备、书艺高超、最擅长某种书体的书家和法书,进行“定品”,好让国人知晓汉字书法进入新时期,在继承传统和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哪些可喜的变化?有没有值得公认的创新书体,或流派?有哪些书家的法书,能够真正成为后人继承和学习的楷模,并载入史册。

多年前,国家开始对本民族多种传统工艺建立传承人做法,包的“书品”似乎再一次提醒我们:中国书法也需要、也必须要有各种书体的传承人,这是历史赋予我们书学者和书法文化部门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书品”离现在仅有二百年历史,是最值得借鉴的版本。“书品”分两个时间段:道光四年(1824)作为主论定品在前,道光二十四年(1844)为后,将清朝大约180余年书家以其擅长的法书高下、优劣、长短,以神品(上下)、妙品(上下)、能品(上下)等五个等级定品,辅以八字点评,作为等级划分标准。前后统计共101人。

“书品”一经问世,传抄者无数,影响很大,受到众多书家广泛称道和认可,从此一直被后世书法人和书论家作为点评清朝书家唯一标准,将包的书学理论推向清代书学理论高峰的一篇重要书论。

“书品”有哪些地方值得传承、借鉴和现实意义呢?

首先,包在清嘉道年间作为著名书法家和书学理论家,汉字六体娴熟,且善书论,专业上称得上行家里手。虽说“书品”纯属私人行为,但包作为朝廷封疆大吏幕僚,一生与多位贤豪长者、或学问大家、或朝野重臣相互切磋书艺、点评南北方书家及前辈书家法书得失,获取众多书家特长的同时,再经过比较衡量,最终获取较为客观公正的定论,其中也相应代表着部分官府意识。当“书品”被朝廷大员呈送到道光皇帝案前,道光也是倍加欣赏的。

可以这样说,包在地位、名气和专业上三者皆精,才能担当此任。“中书协”虽属社会团体,国人心目中则认定为官方性质,其地位、资历、专业人才均属一流,自然有着绝对的权威性。

其次,包推崇碑学,分品并无偏见,无论“书帖”、“碑帖”,北派、南派,甚至敌对同僚政敌,均一视同仁,体现出包的宽阔胸襟。

再三,撰写“书品”,包将自己置身事外,旁观者清,以增加公正性。更可贵的是,包不论官职大小敢于“较真”,以人书“长短”定品,避免“官权审美”弊端,还多次拒绝朝廷某些显赫官僚以权施压,要求包为其入品的企图,格外受到尊重,此举最能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第四,“书品”人选,从地域上分析:北起辽宁、黑龙江;南至云南、福建;中部省份有山西、湖北。“江浙皖沪京鲁”书家最多,北方和中部省份以及南方沿海省次之,西北西南无书家。98%的书家均为举人、进士出身的朝庭命官或书画双全、学术家居多,也有布衣、无士者,比方神品、妙品均为一的布衣邓石如是也。

明朝书论家王世贞云:“天下书法归吾吴”故“江浙皖沪京鲁”自古经济发达,文化自然茂盛,乃为书家集中区域。“书品”提示尤为重要。

回首汉字经过三四千年演进,原先由记录人类日常生活思想语言和行为的文字,逐渐蜕变演化成书法,至魏晋达到成熟顶峰后,便开始每况愈下,进入21世纪,竟然失去了实用性,演变成一种纯粹的艺术,在让国人措手不及的同时更是乱象丛生,如果现在我们不重视这项工作,还要等到何时?现在做至少有以下几点益处:

一、包的“书品”成为现当代书家评判清朝书家一面镜子,让我们获知清朝还有那么多的书学家,当时也属声名天下,为什么日后被历史埋没?这种现象均值得研究,扩大书法视野,不言而喻,传承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我们现在开始动手,同样也会记录众多的、百年后肯定也会被世人遗忘的书家,不仅保留着一份珍贵的资料,其中肯定有很多书家值得后人学习和缅怀。

二、如果新时期“书品”一旦进入国人视野,必然会提高国人欣赏和认知能力,面对互联网电脑字、字库字或“丑书”,有了参照对比,自然不会被各种各样奇形怪异的书法乱象搅乱迷失。

三、不要指望“当世纷纭,自有后人评说”的谬论,目前的“书法盛况”,仍归功于上世纪人口红利,这是一种假象。随着科技日新月异,拿毛笔书写汉字的人只会越来越少,很难断定汉字书法走到最后,会不会让位给智能书法,代替人工书写?汉字会不会蜕变为一种符号?面对当今不少网络用语,常夹几粒西式字母以音代字,这种侵犯和变异均在暗示,莫说书法,就是中国汉字书写最后的命运如何,谁也不敢保证……

以上所言并非杞人忧天,尽快将这项惠及后世、有着传承意义的事着手推出,可谓功不可没。毫无疑问,包世臣的《国朝书品》作为传承与借鉴意义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