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抗疫志愿者团队在陆家嘴

“用艺术点亮社区的他们,每天十几个小时义务送菜:文化力量能撬动更多资源。”这是4月间,一家媒体对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艺术社区志愿者参与抗击疫情志愿服务的报道。这次志愿行动的发起者是浦东善行公益服务中心的张佳华,他同时也是一位艺术社区的实践者。

张佳华在陆家嘴动员起来的一支民间力量,可以供人们研究:社会组织及其运作如何形成?它在当下的困难点在哪里?它的可能性如何拓展?它的精神支撑力是什么?张佳华给出了一个可供思考的答案:有艺术就有慈善。

在我居家隔离的过程中,我最欣慰的是看到张佳华被《东方财经——浦东》栏目推送为“同心同力、战胜疫情、迎接春天”抗疫光荣榜成员之一。这位原上海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的秘书长也是一位一线社会工作者,虽然2021年10月他离开了该基金会而转入了民间社区公益组织继续开展社区工作,但在这次疫情封控中他仍然以陆家嘴,特别是陆家嘴的东昌路片区为重点,为困难居民投放慈善物资。

“市民动一动,美好生活进一进;市民乐一乐,艺术社区长一长”是我在2020年末为我们学术团队在陆家嘴老旧社区进行“艺术社区规划”时拟写的标语。这句标语其实也是呼吁在“美好社会”与“美好生活”之间生成一种黏合的关系。特别在2021年一年间,通过浦东新区东昌路片区的东昌新村“星梦停车棚”和东昌大楼“楼道美术馆”以及在住宅楼和小区围墙的艺术墙绘等项目,形成了我们说的“东昌路五分钟艺术生活圈”。

艺术社区不只是艺术进社区,更是通过艺术让社区也成为艺术的一部分。2021年,我们提出“艺术动员,当社区成为作品”的理念,让社区的志愿者通过艺术而形成合力,并使小区居民成为主体。就在“星梦停车棚”项目所在的东昌新村,从2021年初开始的“三星堆图片展”到2021年11月的“龙门石窟图片展”,至今,小区老居民志愿者从原来的5位发展到了18位,他们不但维护着这个可以称为社区美术馆的“星梦停车棚”,而且更有效地进行着小区中各方面的治理工作。

在疫情封控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惦记着这些东昌新村的居民志愿者,因为张佳华可以相对自由地进出,他凭借自己积累起来的社区工作经验进入抗疫志愿者的队伍中。

张佳华作为我们“陆家嘴艺术社区规划”团队成员之一,本身就是社会学博士,并从高校离职来从事社会组织与社区工作。他重点在陆家嘴负责老旧社区的社区动员,而我们负责艺术社区策展及论坛组织。如同艺术成为慈善的发动机那样,从3月21日开始,张佳华组织起来的志愿者团队在持续的工作中,传递给了我非常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从将壹基金捐赠的瓶装纯悦矿泉水送到东昌新村开始,到在商城路、崂山路街头的陆家嘴“三件套”背景下每天处理蔬菜……张佳华告诉我,这个志愿者团队前13天的工作量,以等量蔬菜包或水果包来计算,每天4000包至8000包,总量有5万包以上,约等于两个盒马门店的运力。他们的工作是纯体力劳动,还要计算流程和路程优化,小车一次装300包左右,全部堆满,都是各地调过来的,每天要处理十几吨,而投放的目标就是老旧社区。

张佳华感言,加入志愿者队伍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这样一支援助队伍,而以艺术社区的方法来动员人们参与其中,几乎没有人拒绝。

截至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张佳华组建的志愿者团队还在继续工作。尽管面临各种困难,但由于陆家嘴艺术社区团队从社区动员到规划实践已经有了几年的时间,团队对这个地方的人居状况很熟悉,最初配送物资的时候其实是以艺术社区为基础,结果使得这次抗疫慈善行动做得更加精准。因为这次由艺术社区工作带来的援助是一个特殊的方式,它也区别于一般的慈善行动中的常规流转。因为起初这不是就慈善的目标而开展慈善的工作,从艺术社区溢出的抗疫慈善,其更多是开始于对那些艺术社区居民志愿者的一种反哺,那种在之前与居民共建的艺术社区过程中累积起来的情感力量,是张佳华走到抗疫前线的第一步动力。继而张佳华根据他的专业背景,通过多方支持和资源整合,免费把物资赠送到社区防疫人员和困难群体手中。虽然相比较专门的行政单位和大型慈善机构,艺术社区团队的这种志愿者组织方式还只是零星援助,但艺术社区诞生了“策展人+社工”的“社工策展人”之后,就有了这样的新鲜事。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它也是新文科的前沿实践,使艺术社区再次以创新的结构组成和有力行动出现在上海的疫情封控期间。

(作者系艺术批评家、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