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一定听说过一只会画画的“猪界毕加索”:来自南非,被农场动物庇护所的管理人员从屠宰场救回来的。如今她不仅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绘画“新星”,前不久还成功举办了属于自己的展览。

它被评为“可能是世界上最懂抽象表现主义的一只猪猪了”。

Pigcasso的展览

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简而言之,即抽象的表现主义。它以抽象的绘画形式结合表现主义中对情感的抒发。这一画派的风格大胆豪迈、尖锐且尺幅巨大,画作色彩强烈,极具视觉冲击力。

另一方面,理解抽象表现主义,还需记住与其密切相关的术语——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即该画派强调即兴创作,并追求艺术效果的偶然性。例如让油彩自然流淌而不加以限制。

波洛克在画布上肆意挥洒创作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当看到美国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在大幅画布上俯身泼洒作画的场景,总会感到一种亲切感与共鸣。不错,这位大师的创作习惯不仅与中国画的大写意泼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就是开创出美国乃至西方当代艺术中极具影响力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流派。

画派创始人波洛克就喜欢在画布上随意泼溅颜料,产生流动线条和狂狷的色彩张力,成为享誉全球的“滴洒画”。

这一兴起于美国的艺术流派,不仅打破欧洲对西方艺术的引领,让美国开始引领世界艺术的风潮,更重要的是,这一画派开创出的反一切绘画束缚的作风,将艺术的“自由”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

美国式绘画的崛起

因抽象表现主义画派最先于20 世纪40 年代中期兴起于纽约,蓬勃于20 世纪50 年代,故又被称为纽约画派(NEW YORK SCHOOL)。这一画派在美国艺术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美国本土产生的第一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艺术运动。此前的美国艺术一直被认为是附属于欧洲艺术的存在,美国也因此长期被视为文化沙漠。而抽象表现主义的兴起一举打破美国对欧洲艺术的依附,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世界艺坛。它以一种无畏姿态流露出独一无二、前所未见的战后美国式自信与壮志。

部分纽约画派艺术家群体The Irascibles合影

另一方面,抽象表现主义也是二战以后西方艺术的首场重要运动,它的兴起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美术史上,抽象表现主义是战后漫长风格实验的开端,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自抽象表现主义兴起后,西方现当代艺术的中心从巴黎转移尽管抽象表现主义的绘画最初被艺术评论人称之为“美国式绘画”,但其身上可以明显看到来自欧洲的艺术流派影子,流派的两大源头,是德国表现主义和欧洲抽象绘画,而当时来自欧洲的一批艺术家在移民美国后,将两者实现了融合。

《白色中心》马克· 罗斯科

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性画家有波洛克、戈尔基、库宁、R. 马瑟韦尔、罗斯科、克兰和纽曼汉斯· 霍夫曼等人,他们中许多艺术家都是新移民。如德· 库宁原籍荷兰,乘坐目的地为阿根廷的货船偷渡至美国,而戈尔基、罗斯科和霍夫曼都从动荡不安的欧洲逃离到美国。虽然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彼此认识,但并到了纽约。

不像他们所景仰的欧洲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一样,他们并未认为自己是拥有正式宣言的艺术运动。虽然他们被艺术评论人归纳为一个艺术群体,但在当时他们只是一群各自肆意发展自我艺术特色的“个体”。

波洛克,在肆意泼洒中宣泄自我

在抽象表现主义的画家中,波洛克无疑是其中的先驱者和灵魂人物。他出生于美国怀俄明州科迪,1928 年进入洛杉矶艺术学校。波洛克生性孤僻,性格狂烈,并长期受着神经机能病折磨。早期深受墨西哥画家D.A. 西凯罗斯和J.C. 奥罗兹科的影响。他特别尊崇毕加索及其作品《格尔尼卡》。早年学画时,波洛克很“笨拙”,他手持铅笔,却连准确勾勒轮廓也无法做到,他掌握不了绘画技巧,因而遭受到同学的嘲笑与蔑视,但他不曾放弃,他知道他能用绘画表达什么,只是不知道该如何来表达。为此,在后面的日子里波洛克拼命设法逃离艺术上对于技巧的要求,拼命去寻求自己的内心,他内心的挣扎源于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对于绘画技巧的无所适从。但正因“ 手拙”,让波洛克开创出任性张狂的“滴画

《第1号》 杰克逊·波洛克1949年

1944 年,波洛克创作大幅油画《壁画》,开始具备超现实主义的潜意识的个人风格。1947 年,波洛克首次把画布平铺在地上,然后把颜料滴溅到画布上,然后肆意挥洒,以一种潜意识的冲动在布上营造画面。他曾表示:“当我作画时,我不知道在画什么,只有完成后,我才看到我画了什么。” 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效果,波洛克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工具与手法在油彩的泼洒上,他用硬刷、棍子甚至是涂油注射器作为绘画工具,把颜料泼洒和滴落在画布上。他个人则围绕画布走来走去,挥洒出交织错落的颜料,从而营造出一种行动轨迹,并使画面具有韵律感,这便是他独创的“滴画”(drip)风格。

波洛克的“滴画”彻底颠覆了传统绘画的观念——绘画不再有固定的美的标准,而是由人和情绪所支配的载体;情绪也不再是通过某种固定的形式来表现,颜料成了画家当时心境最直接的记录。在1956 年因车祸死亡前,波洛克创作了他一系列的作品,如《西去》《男人与女人》《第1号》《第10号》《第32号》《秋天的韵律》《回音》《白光》等。

如果观察波洛克的“滴画”,便会发现其创作绝非杂乱无章,虽然波洛克的画作很像随机事件的偶然发生,似乎所有的布局与结构都是当下才决定的;且作画前他从不拟草稿或底图,但波洛克却否认了意外的存在。换言之,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不要的是什么。当概念决定,他便让自己与作品融为一体,让直觉引领着身体移动。他宣称这种创作哲学为“No Limits,just edges”。意为没有束缚,只有边界。

波洛克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并不仅仅只有将颜料滴满了整块画布这一点,还包括他采用滴洒法时所表现的卓越技巧。他能做到只在想要滴洒的地方滴洒颜料,具有高度的控制力。这样的创作方式解决了他长期以来都在努力挣扎着掌握绘画技巧、不会画画,甚至不会临摹的困境。

波洛克那种狂野的对传统反叛、以蛮横的方式宣泄对现实不满,这样的风格恰好迎合了当时美国所处时代的需求。他使得美国的艺术,开始拥有自己的风格,不再尾随欧洲艺术,幸运地成为被时代选中的“天才”。

五寻的深度 243.8cm×120.9cm 布面油画 1948年

狂狷只为个性化的传达

在抽象艺术变现主义内部可以粗略区分为两种主要的绘画风格,行动绘画和色域绘画。在行动绘画中,一些艺术家作画时不事先有意识地准备,而是在大幅的画布依据直觉尽情发挥。通过滴淌、涂抹、泼洒颜料的方式,留下种种酣畅淋漓、表现力十足、充满能量的笔迹。这种技法也称为姿态抽象,这时涂抹颜料的行动或姿态本身最终结果更为重要。不同于行动画家大多充满怒气与活力。另一帮抽象表现主义者,也就是色域画家。则显得冷静。他们利用大幅画布上的大色块激起观看者的情绪。

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中,还有一位重要的人物——德· 库宁。他的创作集中于抽象、女人和男人这三个系列,而其中,尤以女人系列最出名,几乎贯穿他的绘画生涯。德· 库宁把绘画看作体验、表达、实现自由的过程,他宣称没有风格就是他的风格。他以舞蹈表演一般的在旁人看来近乎夸张的激情姿态从事绘画创作,他放荡不羁,厌恶一切横加在绘画上的束缚,将构图、空间、透视、平衡等等传统绘画技法和审美观念一扫而空。运笔异常大胆,落笔果断坚决,迅猛有力。尤其后期的作品如20 世纪80 年代创作的《无题》早期作品中那种暴躁而厚重的笔触逐渐消解,变得更为“佛系”,流动的线条和充满笔触感的色彩交汇,昭示着这一时期德· 库宁对自然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思考。

关于德· 库宁的小趣事

2017年,在美国一家庭中,叔叔婶婶去世以后,大侄子把他俩留下的艺术品家具打包卖了2000美元。卖完以后FBI找上门调查,没想到里面的一幅画是美术馆丢失32年的镇馆之宝。而这位大侄子的叔婶竟然是美术馆大盗,32年前偷了这幅画,据为己有。

这幅画是一幅德·库宁抽象画,叫《女人赭色》,如今价值1.6亿美元(合约10.6亿人民币)

总体而言,在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中,欧洲抽象艺术的法度没有了,超现实主义特有的“叙事方式”也没有了。美国人放胆把抽象画画得更“狂”,更自由,更任性。这种性格在欧洲从来没有过。抽象表现主义者在篇幅很大、“混涂乱抹”中找到自我。需要指出的是,抽象主义反映的是一种普遍的态度,而非特定的某种风格。它旨在以自发的、个性化的方式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感受。

《无题之十九》德· 库宁

《肝是公鸡的鸡冠》戈尔基(1904—1948),

罗马尼亚籍的美国抽象画家,德·库宁的终生好友

如果联想一下中国艺术,不难发现抽象表现主义的手法何尝不像中国书法狂草的那种直率、狂野中的直抒胸臆。甚至,如果把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与中国的泼墨写意绘画相比,两者确实存在着某种有趣的共通之处。所不同的是,中国水墨即使再狂,也讲究惜墨如金,画面一气呵成;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则可以根据油彩的特性,重叠、突破、再重构,在看似二维的无序中营造出更广阔的空间。

最后引用一段波洛克对抽象表现主义的理解:“现代艺术家生活在一个机器时代,我们有机器手段来逼真地描绘客观对象,如相机、照片。在我看来,艺术家的工作是表现内在世界——换句话说——是表现活力、运动以及其他的内在力量。……现代主义艺术家的着眼点是时间和空间,他表现情感,而不是图解社会。”

来源参考:

收藏拍卖杂志8月刊当代艺点《抽象表现主义,以即兴行动直抒胸臆》

文/轮奂

图/里木

今日编辑/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