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北洋政府征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物品,择优送往美国。王一亭送展的是一幅人物中堂画。但当时国内美术界风行一股“合中西而为画学”的思潮,时装美女月份牌滥觞画界,传统中国画遭贬损,结果王一亭和吴昌硕的画作在预展中双双折戟。次年巴拿马博览会上,西洋油画和水彩画占了主导地位,中国美术展品最受推崇的是江苏选送的一幅耶稣绣像。

1930年比利时列日举办博览会,我国陈列布置呈现浓烈民族特色,尤其是美术展地荟萃了中国一流艺术家的佳作。此时博大精深的国画艺术已逐渐为世界画坛认同,王一亭、徐悲鸿、高剑父、黄宾虹等11人荣获最优等奖,刘海粟、张大千、吴待秋等夺得优等奖。

1933年,美国芝加哥举办博览会。国民政府于是年2月举办“上海征品展览会”,展品分七类,由各界名流分组审查。德高望重的王一亭与叶恭绰、郎静山、林风眠、柳亚子、刘海粟、徐悲鸿、江小鹣等大师组成艺术组审委,审查送赴芝加哥的美术展品。

《申报》关于芝加哥博览会上海征品展览审委会开会的报道

从铩羽世博到享誉世博,最后成为世博展品审委,王一亭完成了参与世博会三部曲。由于芝加哥博览会是国民政府最后一次参加的世博会,王一亭的世博缘就此告终。

但是,王一亭一生大多是在上海,他在癸酉年(即1933年)为何会在崂山留下石刻,这是笔者一直查询不到的,一度怀疑是不是沈鸿烈邀请其来的。

一次偶然浏览青岛文献收藏家邹勇老师的博客,意外发现民国时期潘仰尧的一段文字,摘录如下:

120年中的12天之潘仰尧游青诗集

这一年上海的夏季特别的闷热,加之尘事烦扰,虽有外出一游之念。计划之游普陀,然好友任士刚、方剑阁二君约我作青岛游,一山一海间,又有好友伴乐,遂弃山奔海,欣然往。

我等三人乘坐国轮普安号,一路海阔天空、风平浪静,舒适无比,极旅行之乐事。同舟幸遇王一亭先生,先生亦赴青岛小休,船唇相叙,因有唱和之作矣!余以年来久牵尘务,薄书鞅掌,此调不谈已久,深用愧恧。

船停了,下榻静寄庐之所。更喜我的好友方液仙、蔡声白、李祖范、胥仰南接踵来青,朝夕追随,游兴岂不更浓。每至一处,同游诸公必以此游有何诗稿相索,予自忘谫陋,偶成一二,深以平淡无可取,随作随弃矣!

枕边一夜听涛声,

何处钟声到客楼;

明月当空人入梦,

从今不羡广寒游。

欢喜之余,难免有惆怅。蔡声白之留美时购置的照相机不慎遗失,不胜惋惜诗以纪之。(暂略)

还有一事又惊又喜,在与士刚游湛山之时,我又不幸遗失沈商耆先生墨宝成扇,人亡迹在,弥可珍贵,一朝遗失怅然久之。越三日,有车夫至我友亨得利修表处无意被我的好友所见,谛视之原物也。

合浦珠还信有之,

湛山失扇久心驰;

商耆遗墨难湮灭,

无意归来事太奇。

在青岛数次观名画,同人瞩予题之,未敢下笔。因忆沈信卿先生有题画四绝,极堪传诵,因为录入,以志钦仰。(略)

潘仰尧 ,生于1894年,名文安,字仰尧,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民国时期教育家、实业家。他于1933年与友人乘船自上海来青岛游玩,船上巧遇亦来青岛小休的王一亭先生,并与之唱和,如下图:

此文叙事简略,并未提及王一亭来青岛以后行踪,不知王一亭是否游过崂山华严寺。

后来经过上海艺术家李波老师介绍,求教于研究王一亭的艺术家陈佐凡老师,得以查阅《王一亭年谱长编》(王中秀编著),得如下信息:

《年谱》中提到与王个簃巧遇潘仰尧并与之和诗说法,并在青岛海滨写生和在“寄庐”作画,并提到潘仰尧游崂山,但未提及王一亭是否游过崂山。

笔者做了一个猜测,有待佐证:彼时王一亭已67岁,而此时崂山路途并不顺达,他也就没去过崂山,而是华严寺和尚因他在佛教界的身份前来求其题字,他对华严寺也没太多了解,故而题了两个比较通用的内容“南无阿弥陀佛”和“南无观世音菩萨”,刊石位置亦不甚讲究。

不过据陈佐凡老师介绍,王一亭刻石作品多见于南方寺庙,而崂山刻石是他第一次听说,应该是北方地区唯一的。

以下是部分王一亭在南方刻石作品:

西泠印社王一亭为吴昌硕塑像题的“缶亭”和“金仙阅世,石室遁形”

西泠印社小龙泓洞王一亭画吴昌硕题字的阴刻“送子观音像”

普陀山“净土堂”

普陀山“南无观世音菩萨”

普陀山“听潮”

普陀山“望海”

天台山国清寺“教观总持”

放生池

王一亭先生还与青岛湛山寺有一段渊源,近日拜读青岛青年书法家修一老师所赠倓虚法师的《影尘回忆录》,里面记载为给修建湛山寺筹资,发行“湛山寺福田奖券”:

“ ……发行之后,幸得本市沈市长(鸿烈)、胶济铁路局葛委员长(光廷)赞助分销。……我和于绍文居士又去上海找朱子桥、王一亭、汤芗铭、黄金荣、杜月笙、叶遐庵、陈飞青诸公发心任销……”

转自:叩璃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