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9日,开眼“定位-开眼Wanderlust影像展”在北京IOMA爱马思艺术中心开幕。

影像展展出了“跟着开眼看世界”五站目的地的官方摄影作品及视频,包括苏里、王轶庶及朱英豪拍摄于南北极的珍贵照片。

苏里“2019诺曼底登陆75周年”

同时,现场还展出了从开眼社区上万份用户作品中精心挑选的20多幅开眼用户优质摄影作品及视频。他们的作品也涉及20多个国家的明星城市,一同作为一双眼睛为我们完善世界的坐标。正如本次展览的名称Wanderlust,做个漫游者,去到各处。

“定位”是什么?是地图上的大头针?还是被经纬线所定位的坐标?也可能不止于此。

“旅行”又是什么?是不断出发和抵达,交错飞行的路径,还是朋友圈左下角的位置信息?或是不止于此。

“定位-开眼Wanderlust影像展”用每一个快门定格下的瞬间,重新定位“我”在世界中的坐标。在旅行中扩大“我”在世界中的范围,用摄影记录“我”与世界的交汇,便是旅行与摄影的意义。

进入IOMA爱马思艺术中心,通过一条不断响着超级马里奥BGM的梦幻楼梯,在迎面看到摄影展名称和信息后,便到达位于三楼的“定位-开眼Wanderlust影像展”的展厅。

其实本次的展厅面积并不算大,大大面积的白墙,是整个展厅开阔干净,环绕的大面积落地窗,能够直接看到窗外的绿植,绿与白映衬着,正像是我们看着“北极”“南极”系列作品时的感受,在冰冷中呼吸到新鲜的养分。

进入展厅后,在右手边的白墙上写着策展人想对观众们说的话。

正对的台阶上分别有三个展台。我们邀请了雀巢咖啡作为特邀合作伙伴,雀巢咖啡“环保小咖”系列小物展也是本次展览现场的重要部分,现场展示的以BIG THINGS OFTEN HAVE SMALL BEGINNINGS 为主题的“环保小咖”系列产品。每一款都采用环保可降解材质,让小小的日常用品,对地球、对自己,都能发挥大作用。

在本次展览的策展人Bryce看来,这次的展览就是一个Small Beginning,这也是做本次展览的初衷,希望这次展览能够成为开眼所有用户的一个创作的开始,他们的作品也能被更多人看到。

就像雀巢咖啡环保小咖系列倡导的“BIG THINGS OFTEN HAVE SMALL BEGINNINGS”那样,每一位参展嘉宾和开眼用户的作品,每一场“跟着开眼看世界”到达的目的地,都是一个 Small Beginning,并将积累出“Big Things”的发生,每一个环保小举动也都是对自己和地球的热爱。

第三个展台上摆着开眼即将上市的“2020开眼 Wanderlust 漫游历”,是另一个想要带领大家领略这颗星球更多的风景,在2020年的366天推荐了53个目的地,只要你想,可以一直在路上。

在悬挂展区,开创性的使用亚克力板将展品悬挂,展示了苏里“北极”系列、王轶庶“北极”系列和朱英豪“原住民”系列作品。并且添加了反光镜面板,在展品之间穿插,让进入展品间的观众可以从镜面板中看到身后的作品,犹如身在极地。

这片展区,也是人们最爱拍照的地方,为数不多的几块反光镜面前,一直有人流连,轮播的换着留影的人们。在悬挂展区的对面,排布着用最传统的手写方式,一张张标注照片背后的故事的朱英豪“南极故事”系列作品。 以及苏里十分出名的“诺曼底登陆75周年”系列作品。

朱英豪“南极故事”系列

苏里“诺曼底登陆75周年”系列

墙上悬挂的两台电视,播放着通过站内Vlog征集而认识的empty和留翔,在后来共同去南极和南欧的旅途中,制作了正在播放的Vlog视频。

再往展厅内部走,是从5000位投稿用户的近两万张照片中,精选出的28幅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美妙瞬间。他们零散的步在墙面上,就像这些地方被标记在地球上的样子。

19日下午一点半,展览正式开幕,多家媒体朋友到场,摆着的椅子也已无法满足前来看展的观众,很多人都站在展品间,观看苏里、王轶庶、夏奈三位嘉宾在「开眼谈」中分享乘着破冰船去北极的故事。

本次展览的活动分为「开眼谈」及「大师班」两大板块,曾与开眼一同探索世界的知名摄影师和旅行达人将一起共同探讨探险与人文摄影的艺术探索,那些少有人走的路和路途的特殊经历。

苏里将自己过去的商业拍摄作品做成ppt,一张张为大家介绍背后的故事。在牧民家里喝还带着体温的羊奶,在商业拍摄的过程中,跟每个拍摄对象的约拍过程都十分有趣。苏里虽然是一位摄影记者,却需要常常带着文字记者该去思考的沟通方式。

苏里认为:“摆拍才是最难的。”在拍摄前一定要明确的清楚自己可以运用哪些元素,并且通过这些元素如何营造出动人的情景。

在场的观众也向苏里老师提出了关于商业拍摄的问题

一张照片最灵动的美转瞬即逝,但该如何抓住这个瞬间呢?

苏里:其实这种东西没有什么特别的瞬间,比如拍人的时候可能只有这么一个动作是特别动人的瞬间,但要想抓住这个动作,只有预判。尤其是做复杂性构图的,可能这个人的形态特别好看,但不能让对方一直撅着。尤其是拍摄的时候周围会有各种的干扰,为了抓住拍摄对象的动人瞬间也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你可千万别动。”所以一般只能一直拍,要不这个场景就要消失了。

所以这个主要还是得靠预判。

您平时用的是什么相机呢?

苏里:用徕卡,M系列。

您觉得Photoshop的使用技巧是必须会用的吗?

苏里:如果真的想用摄影养活自己的话,各种招都少不了,什么都得知道点,但也没必要特别精。但因为我Photoshop没有那么精,所以有的时候我会不太敢拍。

出去旅游,拍风光片该怎么拍?

苏里:拿三脚架。在拍前可以照着明信片拍,景位光感,其实就差不多了。

苏里在「大师班」

在两天的活动中,共有五位嘉宾到场,探讨摄影、谈论旅行、分享他们自己。

知名摄影师苏里:

聊“旅行中的摄影”:你心里一定要明白什么样的图才是你希望的样子。

自由摄影师王轶庶:

“视觉有时是很生猛、很直观的,需要我们从文字赋予的意义中跳出来,去解读影像。”

知名摄影师朱英豪:

“以前觉得好的摄影作品是应该打动人的,但现在觉得好的摄影作品应该是耐看的、有很多层次的。”

环球旅行家神威:

“我就是想停下来,享受这个世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旅行都有不一样的意义。

豆瓣旅行达人夏奈:

“旅行是给自己第二次生命的机会。正如 BIG THINGS OFTEN HAVE SMALL BEGINNINGS 所说的那样。”

开眼优秀创作者留翔:

“在朋友圈上点赞越来越少,在开眼上越来越多,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BIG THINGS

OFTEN HAVE

SMALL BEGINNINGS

来到现场的观众们有通过各个同城活动推荐来的,也有通过「开眼app」通知来的,也有走到楼下才发现楼上有摄影展而好奇前来的人们。这些人里有摄影爱好者,有刚刚辞职想要探索自由摄影师职业的人们,有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也有学生,前来采访展览的策展人。这些人怀着小小的期待,共同为自己可能大大的未来而努力着。

在10月20日「开眼谈」中,他们向王轶庶和朱英豪提出了自己关于旅行和摄影的疑问。

对于一个摄影爱好者,平时到底是应该多拍,还是多观察?

王轶庶:平时还是应该多看,多欣赏,去分辨出自己认为好的作品。其实摄影时,拍摄的人的状态是很重要的,需要在脑子中构想一个自己想要的样子。

朱英豪:很需要提前在脑中确定自己究竟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摄影师,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摄影师,可以少看那些工具类的“如何成为一个好摄影师”,建议多看看文学作品,尤其推荐卡夫卡,文字会使人们的欣慰更扩深。

朱英豪“原住民”系列

旅行和摄影的关系?

朱英豪:摄影是一个工具,但旅行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在刚刚结束的希腊行中,朱英豪前往了一个十分保守的东正教教堂。

当他尝试着拿起相机时,竟然“觉得手是无力的”,在面对那样昏暗教堂中一千多名虔诚祈祷僧人的时刻,举起相机,会显得十分突兀,在这样凝聚着几千年文化的情景面前,摄影、举起相机这件事,实在是微不足道。

有时摄影是记录,但更多的生活时刻,用心感受才是更重要的。

曾经在绘画的年代,想要成为画家十分困难,有很多的门槛。但现在随着摄影科技发展,人人都可以说自己会摄影,随手举起手机就可以拍下一张照片。您认为对于摄影的影响是怎样的?是否会磨平了之前确立划分树立的各种屏障?

王轶庶:现状任何人都可以拍照,每个人都可以摄影,十分民主,谁都有机会。但摄影的评价标准就和文学是一样的,每个人都认字,每个人都可以写字,但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家。摄影师如何进入到大众视野,其实依旧是有权利分配的,这个权利变成了作品和大众的点评。

比如如果我在ins上看到拍的好的作品,就会去夸他。现在的环境中确实机会更多了,可能不再必须依靠于展览,有各种的途径可以让大家看到。但同时竞争也更激烈了。

王轶庶在「开眼谈」

如何界定严肃摄影,是很穷的摄影师,比如为了钱去做婚纱摄影、平面摄影等商业活动。作为一个摄影系的学生,一直有一种论调是艺术家必须就是穷困潦倒的。要忠实自己的内心去做严肃摄影师,难度真的实在太高?

王轶庶:其实我之前和朱英豪老师一样,都做过很多年新闻摄影,其实我并不喜欢新闻。但这个工作一方面我可以做的还不错,另一方面,我依旧可以摄影,所以其实这样并不亏。

朱英豪:最近有一个收入排行,艺术家的收入其实就是垫底的。所以如果你要是选择了做艺术,那就需要承担这个后果。

养活自己不难,但要看你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要求。如果同时精神世界很富足,其实会是个非常爽的故事。

对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感悟。

朱英豪认为因为传播的媒介变了,只要有好的作品,就有了更多的机会能够被展览和看见。

所以还是要拥抱这种途径。

朱英豪在「开眼谈」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0月31日,想要观看大师和开眼用户作品的观众们,还可以继续前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