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华宇青年奖在经过半年的提名、初评评审环节、组织群展及终评评审环节后,公布了艺术家王佩瑄和许哲瑜分别获得“评委会特别奖”,而“评委会大奖”空缺的决定。这一结果公布后,激起各方艺术从业者的讨论。

12月18日,获奖者之一许哲瑜以邮件的形式发来婉拒奖项声明,我们在惋惜的同时,也尊重艺术家个人所做的决定。在经过慎重考虑,并与许哲瑜本人沟通后,双方同意以全文刊载的方式,公开发表《许哲瑜婉拒奖项声明》、华宇青年奖作为主办方的回应、以及许哲瑜有关此项声明的回应文章《“空缺”之下的艺术家,与“空缺”之上的谁》。

回顾已逝的2019年,回首来时的路,华宇青年奖被越来越多艺术行业的人士所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听到更多友好的意见和建议。各方有益的见解,对于作为主办方的我们,无疑是一种启发,历经种种讨论后的我和我们,不仅仅是一个个“幸存者”,更是一个个“目击者”,“变得更好”不仅会停留在一个即时的话语反应,而是邀请大家来见证的一个必然,以及最终凝聚成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许哲瑜婉拒奖项声明

(1) 評審流程完全符合程序正義,实因敝人有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输给「空缺」 之原则,于是决定谦卑地拒绝 2019「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奖项与奖金及制作费。

(2) 此声明仅代表敝人在下,不能代表其他参展艺术家。同理,其他艺术家的想法亦与我无关(切割)。

(3) 建议:可将本期敝人特别奖奖金累积至下一届,以此类推。

(4) 敝人上台领取特别奖时巨雀跃,随后听闻首奖空缺又气炸了,但一觉醒来精神舒爽,现已气消,并已回工作室准备下一个创作计划。请理解我无意以此行为伤害三亚艺术季,亦无冒犯评委之意。这篇声明是艺术上的对话,这个决定亦只是对自身创作态度的表达,谢谢大家。

许哲瑜

2019年12月18日

华宇青年奖之回应

(1)2019年华宇青年奖历经半年的邀请提名、联络被提名艺术家、组织初评评审会议、筹备入围艺术家群展后,经由终评评委观展、与艺术家沟通、召开闭门会议的流程,五位终评委投票和讨论,最终决定了“评委会大奖”与“评委会特别奖”的获得者。与往届不同,“评委会特别奖”由王佩瑄和许哲瑜两位艺术家分别获得,“评委会大奖”则空缺。华宇青年奖作为活动的主办方,理解和赞成五位终评委做出的评审结果。

(2)对于获“评委会特别奖”的许哲瑜所作的婉拒奖项声明,我们表示遗憾,但尊重每一位艺术家作为独立个体发声和作出选择的权利。

(3)优秀的艺术家以及他们的创作理应获得支持,许哲瑜所作出的婉拒奖项这一动作,我们认同并且接受,但我们仍旧希望有机会在未来的两年时间内,以更合适的、并为艺术家本人所接受和认可的方式,给予他新的艺术创作或展览项目以支持。

(4)华宇青年奖虽走过了漫漫的七年旅程,却深感始终处于起跑的状态。作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评选奖项,我们希望能够和这些优秀的年轻艺术家们共同成长,也希望能够听到来自各方的意见。对于“大奖空缺”所引发的讨论和关注、激荡起的思考,希望对于行业有益,也希望对于年轻艺术家的创作生态提升有所帮助。但更重要的是,种种讨论让华宇青年奖不断地坚定和自省,在奖项流程、组织方式、评审阵容、展览筹备、现场布展等方面,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和经得起推敲。2020年,华宇青年奖组委会邀请大家共同见证我们将作出的改变。

华宇青年奖组委会

2020年1月1日

“空缺”之下的艺术家,与“空缺”之上的谁——回应2019年华宇青年奖评选结果

文/许哲瑜

最初始的时候,这篇文字是为了回应这一届华宇青年奖「大奖空缺」的事件而写, 但写到最末,我发现其实更想对话的,是写给与我同样世代的、仍在艺术路上奋战的青年创作者。

艺术家从不怕输,因为我们总是不断的在输:面对创作,总是思考着必定失败的事情,实验着所有不可能性然后一次次地输。我们也常常在艺术竞赛中落选,即使不是竞赛场合,在参与每次的群展经验里,我们总是能发现一位与自己年纪相仿,但却不得不拜服于他的才华、对这位对手既激赏也忌妒、又爱他亦恨他的这样一位天才存在。对我个人而言,这次华宇青年奖展览中也有着这样的天才,奖项名次此刻一点也不重要,这是纯粹艺术交心的激荡。确实,奖项不重要,艺术本来就不是由单单一个奖项就能断定的。我们既然接受提名参赛,也遵守竞赛的 游戏规则,本应没有什么可批评的。

但是我必须要提出,我们不怕输,但是输给「空缺」,就仅仅只是输给了决审评委的自负。我疑惑的是,在怎么样的情境下,谁有自信说出,这十位艺术家皆不够资格能拿到大奖?容我引用一段皮力老师评价参展作品的精辟文字:「我们非常高兴看到十位艺术家在无意识中呈现出来的复杂状况,但是我们觉得这些样貌和特点还是一些可能预示着新事物的『症状』和『震颤』,我们还需要时间去等待这些展览中的复杂性去生发与完善,以让艺术释放出更大的能力和更新的方法。『不同』和『新』并不是同一个品质,而『不同』要成为『新』则需要过程。」

做为艺术家,我非常同意这段话,因为我们本就总是在和「未知」对赌。我们总是实验「不同」,永远赌着「不同」是否能成为「新」,然后,若有「新」真正来 临的那一瞬,就让它成为过去。艺术家漫长的创作生命里,奖项只不过是临时的战场。我要问,这还只是一个 35 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奖,在这样的场域里,评审老师们,你们真的没有胆量,跟着艺术家一起实验,一起向未来对赌吗?

在这次华宇艺术奖里,有几个或许不那么与「艺术」有关的作品细节。其中,一位艺术家展出了一系列计划型创作的手稿,并在这些手稿上摆放几个动物小雕塑。其中一个小物引起我的兴趣,那是一对鹅脚。我问艺术家,这对鹅脚是泥塑出来的吗?他告诉我,「不是,那是直接抓了一只鹅翻模出来的脚。」首先要让鹅喝酒, 让它醉,就可以顺利进行翻模。这段故事与他的创作计划没有什么关联,也不在他的创作概念里。但我却迷上了这对鹅脚,我想象着那只鹅喝了酒从癫狂到迷茫的样子,想象艺术家如何以手扶住因喝醉而左右晃的鹅颈。我明白,创作过程的精彩并不是作品的保证,但我也认为,作品不该是几回合的评审过程就能否定的。

评审委员们或许认为对于参展作品都有充分了解,然而实际上的决选流程,只有短暂的看展时间、十五分钟和艺术家问答,以及终审讨论时的简报资料。虽说游戏规则即是如此,但当评审决定「无人能获大奖」,对于这样的自信,我不能接受。奖的结果彷佛在告诉艺术家,那些我们以为的艺术内核,不过就是几个晚上的布置劳动。创作者花几个月几个年创作一件作品,有太多早已分不清何是生活、 何又是艺术的时刻。「文无第一」的意思,对我而言指的是,评审机制不是要选出谁一定最好而谁是次好的问题。不是「评选作品」,而是,「评选作品中那些细微的差异」。因此,我要说:做为评审、老师、前辈,你们可以批评,但没有直接否定艺术家的权力。你们不能说,这十位艺术家在「空缺」之下。你们很熟悉如何批判艺术家,但是否忘了如何跟着艺术家一起去对赌的激情。

最后,我谦卑地拒绝「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奖项与奖金及制作费。请理解我无意以此行为伤害三亚艺术季,亦无冒犯评委之意。我仍期待在往后的华宇青年奖中受到启发。这篇文字是艺术上的对话,这个决定亦只是对自身创作态度的表达。

关于华宇青年奖及华宇集团

“华宇青年奖”发起于2013年,是由华宇集团主办的公益性艺术奖项,专为在复杂的当代文化语境下不断实验和探索的青年艺术家而设,旨在持续性地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沿面貌,展示新生代艺术家多维度的创作样态。除现金奖励外, 华宇青年奖将给予获奖艺术家在专业领域的支持和资助,包括个人作品和艺术项目的实施、相关展览的策划、宣传推广以及文献出版等。

华宇集团创立于1989年,是以商业地产为战略主导业务的大型企业集团,近年来通过“ART·SANYA三亚艺术季”这一大型公益项目,华宇集团积极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