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嘉宾合影
这些是2019年12月19日,在陶溪川美术馆二楼学术报告厅举办“国际视野中的城市公共艺术”论坛中观众提出的问题,作为“时代新象”——2019 中国·景德镇“陶溪川”公共雕塑国际大展的学术活动,论坛邀请了论坛邀请了著名批评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担任学术主持;法国著名雕塑家、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托尼·布朗(Tony Brown);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教授;丹麦著名雕塑家比杨·诺格(Bjorn Norgaard);挪威著名雕塑家、联合国国际陶瓷协会主席托比恩·卡瓦斯伯(Torbjon Kvasbo);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公共艺术工作室主任胡泉纯;美国著名艺术家 约翰·依斯伍德(Jon Isherwood)同台就城市公共艺术议题发表了各自的学术见解。
这些问题的提出,让我们开始思考之前没有关注的一些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艺术家们精彩的创作,盛大的开幕以及作品与环境的相得益彰,但这些公共艺术作品落地之后的维护以及安全性如何保证?作品的寿命几何?对公众的影响如何?等等问题也都是需要思考的。
国际视野中的城市公共艺术
此次论坛,法国著名雕塑家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托尼?布朗(Tony Brown)的演讲题目是《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What makes public art public)》,他通过丰富案例呈现公共雕塑从历史到现当代的发展脉络,结合自身创作实践探讨公共雕塑在不同的时代尤其在今天是如何影响及改变城市空间和自然景观环境。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时代新象"——2019中国?景德镇"陶溪川" 公共雕塑国际大展执行策展人吕品昌(Lv Pinchang )通过《“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雕塑介入城市和乡村(Local materials and Local conditions—Sculptures Intervene the Urban and Rural)》以中央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创作实践为例,讨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表现及其意义。
丹麦著名雕塑家比杨·诺格(Bjorn Norgaart)的演讲题目是《在我们的城市里,艺术取代了社交与诗歌(Art Gives Ways to Social,Poetry in Our Cities)》,他分享了自己自1964年起开始活跃于国际艺术舞台上至今的感受,并强调青年艺术家应该培养对艺术的新的概念和新视野。探讨美学和诗意的价值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转化为艺术留存在城市空间之中。
挪威著名雕塑家联合国国际陶瓷协会主席托比恩?卡瓦斯伯(Torbjern Kvasb0 )的演讲题目是《花瓶集萃 2010-2019 (Cluster of Vases 2010-2019)》,本次演讲要通过图像展示讨论艺术家本人对该创意的演变过程、制作、内容、历史的产生原因,作品在建筑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并阐释建造这样一个大型陶瓷装置背后的技术问题。
在城镇更新改造过程中,如何保持城市的文脉与记忆,一直是颇受关注的话题。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五工作室主任、“时代新象”——2019中国?景德镇"陶溪川"公共雕塑国际大展策展人胡泉纯( HuQuanchun )则通过《在场(Urban Revival)》,深入探讨这一话题,不仅涉及到城市更新议题的很多方面和诸多专业,而且还需将城市更新发展的不同时间阶段区别对待。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不同,其更新策略及文化艺术建设的命题亦不同。在改旧更新、拆旧建新的过程中,公共艺术是保持城市记忆和营造城市空间文化氛围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创作只有保持一种问题意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美国著名雕塑家约翰·依斯伍德(JonIsherwood )演讲题目《我们应如何应对公共艺术领域的新挑战?(How do we respond to new challenges in the public art arena?)》,探讨由于为公共艺术项目的要求而造成的美国的景观变化。我们将要审视这一主题要求的转变所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并分享他和他的团队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及所采取的途径。
孙振华教授作为学术主持,在总结陈述中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六位嘉宾演讲内容的相同性:
1、强调参与性与互动性。
2、强调社会的现场感,公共艺术并不是仅仅在院校教学的状态下创作而成的,而是要回到社会和现场中进行新的阐释。
3、强调媒介的多元性,公共艺术并不局限于某一种媒介,而是建筑、雕塑、装置、行为、影像等艺术形式的集合,公共艺术不仅是学科之间的跨界,更是合作方式的跨界融合。
4、强调环境的重要性。
他讲到,六位嘉宾把公共艺术的理论思考和自己的创作实践结合起来,他们不仅是公共艺术的思考者,也是公共艺术的行动者。
孙振华教授特别提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时代新象”——2019 中国·景德镇“陶溪川”公共雕塑国际大展执行策展人吕品昌教授在论坛中举出的案例中体现了三个一体化的概念。
第一是公共艺术的城乡一体化。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公共艺术教学并不仅仅在城市中的某个具体的空间来完成的,而是迈入鲜少被人重视的乡村中,重新讨论公共艺术的多重可能性。
第二是学院和社会的一体化。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最大的贡献是师生共同走出了学校的大门,和社会高度的互动、合作及交流而产生较高的公共艺术作品。
第三是课堂和社会现场的一体化。
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公共艺术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他们把课堂搬到了乡村或者社会现场的某一个空间中,使同学深刻的体会到公共艺术在地性的重要。
雕塑家比杨·诺格在探讨公共艺术时,认为更需要关注的角度是艺术家如何做好自己,而“公共艺术”仅仅是艺术创作的媒介和手段,是使个人和社会之间达到的交往理论,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
公共艺术的作用可能以表演来呈现,可能是一种社会功能的体现,可能有纪念碑的意义,也是城市空间的功能的结合。
公共艺术是艺术家个体创作能量最大化的融入社会之中的一种艺术形式的体现。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公共艺术工作室主任、“时代新象”——2019 中国、景德镇“陶溪川”公共雕塑国际大展执行策展人胡泉纯以《在场(Urban Revival)》为题。
他的案例很特别,是湖南常德沅水右岸棚改区的公共艺术创作实录。
其他的的公共艺术项目是对城市或其他空间锦上添花的改造,而他所探讨的问题是告别式的公共艺术。
面对一片快要拆迁的乡村,公共艺术如何在这里出现?
这是对公共艺术的全新感受,胡泉纯挖掘一个充满记忆的空间中的人群即将逝去的状态,衡量其价值但并不做出艺术判断。
探寻在一个平常化的没有“神奇”的空间中,如何找到人的尊严和生存价值,是这个公共艺术项目最为惊叹的关键所在。
面对沉重的社会问题,由于众多青年学生的参与,使得这个项目变得并不沉重。
当公共艺术完成之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我做作品一方面要考量的是作品要对环境友好,不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的持久性如何,此外,作品受自然元素影响大,比如光线、雨水,这些元素都需要艺术家在创作时考虑进去。当然,还有作品的空间感与雕塑感,作为评委,我会更加注重作品与环境契合性,不能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Tony Brown讲到。
在他看来公共艺术作品一定要对环境友好,在创作时要考虑到与所在环境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光线以及阴影对作品的影响。
此外他还谈到作品的永久性以及与公众互动的安全性问题,因为作品要长久的在一个地方落地,所以持久性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就是作品落地之后,公众尤其是儿童会在其中穿梭玩耍,所以要考虑到作品的安全性,他还强调到,由于民众在这里生活,作品还不要影响到公众生活的便利性。
Jon Isherwood则讲到,自己在创作时会考虑到作品的呈现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作品能否给公众带来趣味感,人们在作品中会经历什么?以及会有怎样的互动性?还有作品的材料是否环保?作品的安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选项,艺术家在创作时要考虑到公众在进入作品时,是否会存在危险,对人们的安全造成威胁。
从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全、环保以及考虑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等等都是公共艺术非常重要的要素,而这些也决定了公共艺术完成之后我们要做的内容。
而关于作品的寿命,约翰·依斯伍德表示,在做公共艺术作品的时候,美国通常会移动这些作品,所以很多时候取决于创作作品的材料,至少不会低于25年,有时候也会用具有50年寿命的材料。
至于公共艺术作品的维护方面,托比恩·卡瓦斯伯讲到,虽然很多国家有公共艺术的百分比规定,但对于作品由谁来维护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这里面还牵扯到一个问题,就是公共艺术是不是要永久?孙振华谈到,之前我们一直强调雕塑是永久的艺术,但在当下的城市发展中,艺术是不是越用就越好?比如蔡国强的艺术,烟花是一瞬间的呈现,还有当下很多的新媒体艺术,我们的城市会不断的再生,如果强调永久的话,后人就没有空间,所以我们要为后人留下空间。
而在吕品昌看来,公共艺术落地之后,审美是留给公众的,公众自我的理解很重要。
公共艺术的共性是什么?这也是论坛中很有意思的话题,其中托尼·布朗讲到,法国19世纪的艺术强调“我”的文化,创作是从“我”出发的,而公共艺术的创作强调的是“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会有各种不同的参与者,所以考虑问题不能从“我”出发,更多地从“我们”出发才能服从大家的意志;而在比杨·诺格看来,公共艺术强调“我们”,但艺术家的创作又是很自我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对艺术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是由很多的“我”组成的,但问题的关键是谁来定义“我们”。个人与公共的关系也是论坛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
复评最终入选作品(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作者姓名:
陈丽萍(中国)
Name:Chen Liping(China)
作品名称:
《对话世界》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Dialoguewith the World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董益友(中国)
Name:Dong Yiyou(China)
作品名称:
《窑火熊熊》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Raging KilnFlames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葛平伟(中国)
Name:Ge Pingwei(China)
作品名称:
《瓷都印象》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Impression of thePorcelain Capital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黄善武(中国)
Name:Huang Shanwu(China)
作品名称:
《同心·共融》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United as One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罗宗勇(中国)
Name:Luo Zongyong(China)
作品名称:
《等待》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Awaiting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吕明岳(中国)
Name: Lv Mingyue(China)
作品名称:
《远方》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Afar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秦璞(中国)
Name:Qin Pu(China)
作品名称:
《展芳》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Thrive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覃枫(中国)
Name:Qin Feng(China)
作品名称:
《山水情》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Love forLandscape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王世刚(中国)
Name:Wang Shigang(China)
作品名称:
《珠山八友》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Eight Masters ofPorcelain Painting of Zhushan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闫坤(中国)
Name:Yan Kun(China)
作品名称:
《瓷都之门》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Gate of thePorcelain Capital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张伟(中国)
Name:Zhang Wei(China)
作品名称:
《浴火重生》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Rebirth inFire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张志林(中国)
Name:Zhang Zhilin(China)
作品名称:
《一心不二用》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Devoted to OnlyOne, Not Two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郅敏(中国)
Name:Zhi Min(China)
作品名称:
《天象四神-白虎》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One of the FourCelestials — White Tiger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阿莱西奥·拉纳蒂(意大利)
Name:Alessio Ranaldi(Italy)
作品名称:
《此刻》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Through theMoment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伊凡·巴列斯特罗斯·西蒙(西班牙)
Name:IVAN BALLESTEROS SIMON(Spain)
作品名称:
《网 网 网》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NET.NET.NET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黄猴·诺维亚(西班牙)
Name:Juanjo Novella(Spain)
作品名称:
《银杏叶庇护所》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Ginkgo Refuge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内迪姆·哈德齐亚赫梅托维奇(塞尔维亚)
Name:Nedim Hadziahmetovic(Serbia)
作品名称:
《代达罗斯 · 七》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Daedalus VII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谢尔盖·奥加诺夫(白俄罗斯)
Name:Sergei Oganov (Belarus)
作品名称:
《亚洲之风》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AsianWind》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展览特邀艺术家作品
作者姓名:
吕品昌(中国)
Name:Lv Pinchang(China)
作品名称:
《太空计划》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Space Program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比杨·诺格(丹麦)
Name: Bj?rn N?rgaard(Danmark)
作品名称:
《阳先生和阴小姐》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Mr Yang and Miss Yin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托尼·布朗 (法国)
Name:Tony Brown (France)
作品名称:
《∞3》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3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隋建国(中国)
Name:Sui Jianguo(China)
作品名称:
《火玲珑》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Fire Aquares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刘远长(中国)
Name:Liu Yuanchang(China)
作品名称:
《脊梁》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Backbone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周国桢(中国)
Name:Zhou Guozhen(China)
作品名称:
《领头羊》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Bellwether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吴为山(中国)
Name:Wu Weishan(China)
作品名称:
《问道》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Inquiry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理查德·迪肯(英国)
Name:Richard Deacon(England)
作品名称:
《甜蜜的日子》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Happy Day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安德烈·卡瓦利秋克 (俄罗斯)
Name:Andrey Kovalchuk(Russian )
作品名称:
《神经元》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Neurone ( UCN Documentary Studio)
作者姓名:
王中(中国)
Name:Wang Zhong(China)
作品名称:
《山水意象》 (图片由UCN提供)
Title:
Landscape Imagery ( UCN Documentary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