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名利场艺术
每当面临一个灰暗的时期,我总是会看一看梵高的画,治愈自己。
梵高的画或许不是我最爱的风格,但他绝对是我最爱的艺术家之一。
我们同情梵高,英才早逝、潦倒一生神经错乱。
他不像毕加索目睹自己的作品进入最高殿堂,
也不像同期的画家在当世得到众人的认可,
即使是死后成名,但在世时他依旧精神富足,远比后人留给他的名望更为动人。
梵高很不喜欢精神病院。
1889年他在圣雷米疗养院住了一年,诊断的结果是间歇性精神病及躁郁症。
梵高的《圣雷米疗养院与教堂风景》曾在伦敦拍卖出了1600万美元的高价。
如果当时的梵高能得到这样一笔巨款的话,一定会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圣雷米疗养院与教堂风景》1889年
他的画笔和色彩缤纷灿烂,淋漓尽致,洋洋洒洒,张扬不羁。
盛产的是属于梵高的自由,他的放肆,他的疼痛,他的被误解……
但他依然梦想着绘画,画着他的梦想。
如同梵高所说的那样: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的相信。
”
他的色彩总是亮到刺眼,可以在一瞬间抓到目光。
日光下的向日葵,显得那么炽烈热情,扑面而来的暖意与香甜。
仔细地看,梵高的笔在画面上停留的时间很短,形成的是一抹一抹的颜料,不完整,不顺滑。
所有的洋溢芬芳都在扭曲,明亮的星光在颤抖。
那种从明艳的色彩中,破体而出的绝望,无法囚禁的疯狂。
无法言说第一次看到美术课本里那一小块梵高的星空的震撼:
那样奔放、像火焰般的笔触。
有时候,看着梵高的画,你无法停止从身体深处、从心脏蔓延开来的颤抖。
仿佛觉得被什么东西击中,然后都会带着那种“伤口”,那种柔软的、致命的爱活下去。
他的画,他的笔触和色彩,就像他的人生。
满溢着矛盾、激情、痛苦和炽热深沉的爱,却又被孑然一身的孤独,禁锢在抑郁的深渊。
梵高生前有一个心愿:
“总有一天我会找到一家咖啡馆展出我自己的作品”
。
他的一生短短37年,真正作画的时间不到10年,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传奇作品。
他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
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也不画想象中的美丽幻像。
他不懂得矫饰做作,高更很不能忍受梵高那几近于童真的率直个性,但这正是他作品的风格。
透过梵高的眼睛,他的热情和冲劲。
特别是他生命中最后那几个月,对天蓝色、橘色、粉红色、鲜黄色、鲜绿色、酒红色、紫罗兰色的大量运用。
透过他的文学气质,也透过他的创作热诚……
最伟大的画作,就这样一幅一幅地产生了。
梵高去世百年后,欧洲争相为他建造规模宏大的美术馆。
可谓是用自己的勤奋最终走上了人类世界的艺术顶峰。
大都会有他的鸢尾花、扭曲向上生长的油柏树和自画像。
他的画和莫奈的画是隔壁邻居,都有一点一点的细腻笔触。
但你能在他的每一笔中,感受到他的疯狂与柔情。
梵高的自画像很小,比想象的要小很多。
它被端正地放在房间正中央,每个路过的人都知道这是谁,认真地看一会儿然后走开。
近距离观察那些挂在墙上的画,你能感受到他在作画时,心中在默念着 “我是多么多么的爱你,我的心为你颤抖,我的手指直到画笔折断都无法停止描绘你。
”
该是多么激进的人格,才能画出如此强烈的笔触。
这位伟大的画家,除了供养了他一生的弟弟之外,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一个人懂得他的价值。
“我知道有一种画派叫做印象主义,可是我对他们并不十分了解。
”
这是梵高在1885年写给弟弟提奥的信。
梵高在1886年3月来到巴黎,慢慢受到印象主义的影响,他发现不用厚涂法,省去了象征主义也可以同时保持个人风格。
厚涂法可是梵高傲视众人的法宝啊。
1888年2月,梵高离开喧闹的都市,只身来到法国南部的田野。
炽烈明丽的阳光和一望无际的原野,让他不禁惊叹:
自然界竟然有这样绚烂的色彩?
他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了,他流着眼泪向着太阳奔跑,用生命追逐着太阳灿烂的颜色。
即使困扰他许久的精神病,也无法阻挡继续作画的坚毅。
梵高说
这幅《日出时围墙田里收割忙》是一个死亡意象。
但他所探索的是微微一笑,除了山丘的紫色线条,其余全是黄色,苍白美丽的黄色……
《日出时围墙田里收割忙》
当地的农人非常好奇这个人。
每天在太阳升起之前背着一大捆画布和颜料奔向田野,眼睛中放射着炽烈的火焰,从来不与任何相遇的人说话。
傍晚,他回来了。
眼睛就如烧光了柴的火洞,头顶被晒的通红,头上不多的头发都竖立着,掖下夹着一幅颜料和还没有干的画布。
人们看到他的时候,都在交头接耳:
这个疯子来了!
没有人知道,这个他们眼里的疯子,就是人类世界最伟大的画家梵高。
他痛苦,绝望,逃避,怪异,疯狂,天才,堕落。
但确美得令人窒息,美在他是他,他永远是他。
即便他选择离开,他也是他,疯狂地像只向日葵。
而麦穗显然达到了他画艺的颠峰期。
穗子在微风吹拂下,沙沙作响,是他画风一次最直接的表现。
他消除了距离,恣情地去除枝节,直捣主题核心。
远近透视法也用不上了。
“成长的真正力量隐含在麦子的谷粒里,爱在我们之间。
”
这位终身受精神苦扰的斗士拥有了爱,我们又何必为他短暂而痛苦的一生而愤愤不平呢。
梵高很喜欢日本文化,他对日本的认识来自图片和传闻。
他心目中的日本代表着和谐。
认为在那里的农夫和艺术家,不须刻意勉强、相互配合、水乳交融。
日本人指点了他另一种更为复杂的美学,戏剧性的凝聚力。
下幅画的画风纯朴天真,正如同他喜欢的日本文化,它是梵高美术技巧的自然流露。
他是天才,
内心却孤独得失去支撑。
当一个人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时候,环境会不停地打磨他的棱角。
有人说,成长就像不停地修剪小树。
但是被修剪过的树,可做家具,可做行道树。
但那已经不是自己了。
被外力挤出的形状,纵使再美丽,从内到外都会透露出实实在在的凄惨的味道。
光怪陆离地想哭。
不管在法国北部奥维尔镇的那一枪,是梵高自杀,或是附近野孩子的误伤,梵高死了。
许多人更偏信是精神错乱后的梵高自杀。
他能在跟高更大吵一架后,割掉自己的左耳;
在听到弟弟提奥的彻底垮台后,他是否又一次重击的精神错乱呢……
梵高用伟大的才华,与世俗苦难抗争。
尽管他没有等到掌声响起就挥泪而告别了世界。
再活久一点,梵高或许能拥抱他应得的荣誉和名气;
再活久一点,梵高或许能目睹自己坚持的理想成真。
很多人的抱撼,不就是梵高能再活久一点点吗……
纵观历史喧嚣尘世中,创造永恒之美者,皆忽视尘世价值,以勇气描绘内心孤独。
梵高的画就如同他的一生,轰轰烈烈、红红火火、忧伤殆尽地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梵高传》里面写道:
“你受到的磨难越多,你就越应该感到高兴。
一流的画家就是这样造就出来的。
空着肚子比脑满肠肥要强。
梵高,一颗破碎的心所感受到的不幸,比美满的幸福对你更有好处。
”
梵高的画就是他的声音,是他感情的最激烈的表达。
他说
“我越来越相信创造美好的代价:
努力、失望以及毅力。
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欢乐。
”
人生坎坷的成长之路不正是这样,一边欢声笑语,一边挥泪洒血。
但一个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要让它始终不断地燃烧。
因为,也许我们一辈子都不会遇到像梵高那样的成长。
他该活、该死、该死前成名、该身后享有盛名……都已不再重要了。
重要的是他用他的精神世界,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欢愉。
要经历多少自我挣扎,才能达到自我实现。
那么就请坚持自我,并勇敢一路走到底,用柔软的内心去对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