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游春人在画中行》

我们常听见一些人说:“我没有艺术细胞。”

小萍和小明也对我说过类似的话——“我真是没有一丁点儿艺术细胞”——其潜台词是:我对艺术不懂、不感兴趣责任不在我,不是我没有努力过,而是我的身体里没有“艺术细胞”。

在正式开始我们的艺术之旅前,需要花点时间来了解下什么是“艺术”。我们真的没有“艺术细胞”吗?然后再来看看:什么是值得我们欣赏的艺术作品?在开始探究“艺术”之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

壹 人人都有“艺术细胞”

“你们俩吵架吗?”我问小萍和小明。

小明的性格相对内向,他吱吱呜呜半天,也没有正面回答。小萍的性格很爽朗,她瞪着小明回答我:“吵!隔天一小吵,每周一大吵。”

我让她讲讲最近一周的状况。

“有时候是冷战,有时候是突然爆发,扯大嗓门吼,摔门、摔杯子、摔碗,把我逼急了还要跟他动手,”小萍说。

“还动手啊?”住在楼下的我很少听见他们家发出激烈的打斗声,倒是偶尔可从阳台上听见他们中一位高亢的吼叫。

“都是她打我,”小明补充。

“若是真打,你也未必打得过,”小萍说,然后问:“老赵你不是要谈艺术吗?这和我们俩吵架有关系吗?”

我回答她:既然你们会吵架,甚至还打架,那就一定不缺乏“艺术细胞”。

对于什么是艺术,古今中外各位先贤、圣人们已经总结出各类说法,在本文后,我列举了一些他们有关艺术与美学的定义和论断,供大家参考。

至于我们那些茹毛饮血的祖先们,在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发明“艺术”这件事儿的,各位先贤们也做过不少的研究。比如就绘画的起源来讲,大致可归纳为“人类模仿自然的天性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起源”说等等。

有关“艺术”产生的动机以及功效,我倾向于用《诗经》(《毛诗序》)中的一段序言来理解,原文是: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手舞足蹈这个成语就来自于这段话,其大概意思是:如果天天听一个人像机器人那样正常说话,或者自己也长期像机器人那样讲话,说得久了自己就会厌烦,心里还有好多精彩的想法、感悟没有表达出来呢,于是就开始写诗。当诗仍然不能表达自己更精彩、更冲动、更热烈的情感时,我们就开始唱歌,当唱歌还不能满足自己表达充沛的情感、交流的需求时,我们就开始手舞足蹈。

每当读起这句话,常常有多个情景浮现在我的脑海,比如我们多年不见的一帮老同学聚会酒局的过程,或者在遥远非洲某个部落,一群人围坐在篝火边举行的晚会,也或者是某次秋收之后,一群吃过杀猪宴后正在田埂上踏歌的南宋农民。

虽然上述论述往往被视作文学创作理论,而就小明和小萍上周发生的几场吵架过程来看,无论是冷战、挑衅、谩骂、暴怒、还是动手,其实都遵循了咱们祖先创造“艺术”这件事儿的规律:

当好好说话不能表达我们的情感时,我们诅咒、当诅咒还不能表达我们的情感时,我们就破口大骂,当骂还不能解恨时,我们就摔杯为号,告诉对方:准备挨揍吧!
“你看看,你们难道说自己没有艺术细胞吗?”

当然以上仅仅是举例,我们大可不必非得这样极端地争吵、作出各类不文明的举止,如此这般才能距离“艺术”更近,也许回忆下你的恋爱过程、你的小孩出生情景,或者就仅仅是一个人捧着杯咖啡听着音乐的午后,你都可以发现或体会到很多类似的、人们发明出“艺术”这件事情的意义。

贰 造型艺术、美术以及其他各种艺术形态

有关什么是“美”,什么又是“艺术美”以及艺术的起源这些问题,并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或者你的心中早已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但就艺术的内容而言,人们却总结出了一些大家公认的形式。

在上述提到那段诗经序言的论述中,就涉及了几种我们所熟悉的艺术形式:其一是文学、其二是音乐、其三是舞蹈。

按照目前主流的划分有八大艺术形式,它们分别是: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影视、美术、雕塑、建筑等,在这些形式的“艺术”中,影视算是一位最晚出生的婴儿。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理论家里乔托·卡努杜(Ricciotto Canudo)发表了名为《第七艺术宣言》的论著,首次将电影归纳入艺术的种类。

之所以称电影为“第七艺术”,是因为大部分人都习惯将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专门独立出来(比如我们常常讲“文艺”,即指文学与艺术),若是加上文学和电影,便共有八种艺术形式。当然我们东方的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以及中东阿拉伯人,在上述八大形式外,都觉得还应该加上另一项艺术形式——书法——它介于文学和绘画之间,但又和它们彼此独立,成为一类迥异于其他类别的艺术形式。

在“艺术”这种东西被发明出来后,伴随而生的便是对艺术品的理解、欣赏与感受,而这类活动便是我们的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按照人们对艺术审美的感受,上述各种艺术形式也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四大类。

我们还是用《毛诗序》中那段话来做比,当人们吟诗,可理解为语言艺术;当人们唱歌、舞蹈,可理解为表演艺术。而如果你正好有用手机将现场的吟诗、唱歌、舞蹈都拍成了一段短视频,那么这段短视频便可理解为综合艺术。

那么,什么又是造型艺术呢?

在上述例子中,艺术家们用了嘴去朗诵,用了嗓子和手足去歌唱、跳舞,而对于观众来说,他们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主要用到了两种感官功能——听觉和视觉。而其中视觉更为重要,为什么说视觉更重要呢?你想想,当我们还躺在摇篮中,我们最早学会的就是用眼睛看,学会了辨认事物,然后再学会了听与说。

(也有位古罗马的哲学家认为,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是高贵的,而其他感官的享受则是低级的,当然他那个时代还没有第六感这种说法)

所谓造型艺术,可以这么理解:与视觉相关、满足眼睛审美活动的(静态)艺术,便是造型艺术,也可称为视觉艺术。狭义的视觉艺术通常是指绘画等以观看为欣赏方式的平面艺术作品。除此之外,我们常见的雕塑、摄影、建筑、工艺美术、园林设计等等也都属于视觉艺术。

造型艺术这个词汇源于德语,中国在五四运动后,美术界和文艺理论界普遍使用这一概念,并且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书法、篆刻也纳入。德国学者在提出“造型艺术”这一概念时,特别提及它是静态的——塑造的是可视的空间性的静态形象,它是不适合表现事物的运动和过程,只能是艺术形象运动过程中的某一瞬间的凝固——但是,这一原则也常常被现代艺术家们打破,自20世纪后,他们(包括在平面的画布上)作出了尝试,挑衅这类传统、教条的桎梏。

在英语中艺术一词是Art,视觉艺术是Visual Art,造型艺术是Plastic Art,在我们国家五四运动以来的现代语境中,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的概念几乎等同于“美术”,即英语中Fine art,只不过英语中Fine art更侧重指绘画与雕塑。

在此,可以简单补充一个信息,上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中国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画家——徐悲鸿、张大千、林风眠、黄宾虹、吴湖帆、贺天健等人,都参与编辑过一本名为《美术生活》的杂志,这本杂志的内容涵盖了绘画、雕塑、电影、建筑、摄影等各类艺术内容,由此我们可以感受,“美术”一词在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现代中国的语境中,相比西方的Fine art外延更广。而在新中国,我们也常常将“造型艺术”、“视觉艺术”与“美术”互用。

而“美术”,正是本系列讲座想要带领大家一起欣赏的重点。在以下章节中,我将以美术中最重要的类别——绘画为主干,以西方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近现代绘画三个板块为基调,向大家讲述中西文明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艺术作品。

我尽量不采用传统档案罗列式的艺术史写作模式,力求将不同时代、风格、民族、题材作品做比照与联系,从读者熟悉的当代语境中,结合历史、哲学、文学及图像本身解剖画作。

这些内容有些以画家生平经历、他本人的风格流派为主,有些部分也用一些不同时代类似创作题材的作品来串联。在画作之外,我也尽量将与这些作品相关的建筑、雕塑、文学、音乐、影视等等作品也呈现给大家。同时,也计划穿插几节课为大家介绍下欣赏中、西方及现代绘画中的基础常识和术语。

有人说:整部人类的艺术史,正是反映了各个时期不同的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

若是套用这句话,那么如今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不仅可以从艺术作品中体会到古埃及人的神灵的崇拜,也能够充分感受到古罗马的宏伟壮观;我们能够了解古希腊人的天真与豁达,也能领会近代法兰西的浪漫和激情;我们能够读到唐宋时期中华文明辉煌的印记,也能明察近代中国在面对西方工商业文明入侵时的屈辱、抗争与抉择。

而了解所有这些,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甚至是,明确未来将去的方向。(未完待续)

【本章的课后小作业】

以下为各位名家有关“艺术”与“审美”观点,大家可结合自己的体验思考下,以下哪一种说法更接近我自己所理解的艺术呢?或者你也可以补充一些自己认为更准确的说法——

亚里士多德:“艺术不仅可以表现真理,而且诗歌比历史更真实。”

柏拉图:“对美本身的关照是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

黑格尔:“最伟大的艺术是强有力的、伟大的心灵的完满表现。”

北宋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歌德:“艺术家即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较高的意旨,并为这意旨服务。”

列夫·托尔斯泰:“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罗曼·罗兰:“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

毛姆:“美是奇异的。它是艺术家从世界的喧嚣和他自身灵魂的磨难中铸造出来的东西。”

契科夫:“艺术是到达人类统一的一种手段,在同一感情下结合他们,并增进个人和人类的共同幸福,因此在艺术的世界,只有果敢地不断奋斗,才能获得胜利。”

齐白石:“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鲁迅:画家的画与雕塑家的雕塑作品,“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像 ,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

林语堂:“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

郁达夫:“艺术家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

普列汉诺夫:“在我看来,任何人民的艺术总是跟他们的经济有着密切的因果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