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这几天,三星堆遗址文物“上新”的消息连连霸屏热搜,这个古老神秘的遗址再次轰动世界。牙璋、陶盉、镶嵌绿松石铜牌饰……为何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与位于洛阳的二里头文明高度相似?如此多的“同款”文物意味着什么?文物不言,自有春秋,神奇瑰丽的旷古宝物,就是一把把破译文明的密钥。这一次考古专家从中“读取”出的,是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华彩篇章。
1.夏人礼仪在古蜀文明中流淌
二里头遗址被称作“最早的中国”,考古发掘60多年来,这里取得众多重大考古发现,创下了多个“中国”之最。梳理二里头、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不难发现,“同款”文物主要有三种:牙璋、陶盉和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祭祀礼器牙璋,跟此前山东、陕北等地区出土的牙璋相比,二里头时期的牙璋比较突出的变化就是‘龙’形化,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多件牙璋也出现了龙的形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考古队领队赵海涛说,二里头牙璋影响了很多地区,如通过湖北、湖南传到了广东、福建、香港一带,另外一条通道是顺着长江流域到了三星堆地区,这是二里头作为中国先进文化、先进文明的一个强大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三星堆出土的陶盉,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几乎一模一样,就属于从中原地区传播过来的。”三星堆1、2号祭祀坑发掘领队陈显丹介绍,三星堆文化的陶器组合,如陶高柄豆、三足形炊器等是基本的器型组合,其中就有中原文化的影子。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侯卫东认为,从文物相似度来看,二里头文化对三星堆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上层礼制方面。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河南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出土过陶盉,二里头文化继承了本地龙山文化的陶盉并加以发展,使其成为贵族专用的酒礼器。
在1986年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文物中,还有镶嵌绿松石铜牌饰与二里头出土的颇为相似。“二里头遗址的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是贵族专用的身份标志物。”赵海涛介绍,相比之下,二里头的铜牌镶嵌绿松石,工艺难度显然更高。这些也再次印证,夏人礼仪曾在古蜀文明中流淌。
2.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3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长江流域的古蜀文明交流、互动,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并最终汇集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说,三星堆最新重要考古成果为全面认识三星堆文化与中原地区、江汉平原地区文化的历史关系,以及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那么,二里头文化是如何影响三星堆文明发展的呢?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看来,二里头文化所处的时代呈现的是有中心的多元文化态势,三星堆作为区域文化的一支,直接受到二里头文化影响。“正是从二里头开始,一个排他的、体量庞大的、向四周强势辐射的广域王权国家开始出现。”许宏分析认为,从出土器物中可以清晰看到,铜牌饰、牙璋、陶盉等二里头文化因素与其他区域的文化因素一起传播到了成都平原。
许宏推测,二里头文化向西传播,可能从如今的郑州、洛阳进入关中,或者顺着洛河上游到达汉中地区,再从汉中南下进入四川盆地;二里头文化向南传播,则可能从汉水流域进入湖北地区,顺长江流域经过三峡地区再进入四川。“目前,两方向都发现了能够连接中原和三星堆、金沙的文化遗存。”许宏说,至于传播的方式,战争、联姻、结盟、贸易都有可能。
3.多元兼容造就中华文明强大张力
随着三星堆的“大火”,网络上出现了“三星堆文化比中原文化更悠久”的观点,对此,许宏表示,这完全有悖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术结论。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测年结果表明,二里头文化距今约3800至3500年。而三星堆文化的问世以出土二里头风格器物为标志,有了二里头文化的影响才有三星堆,从存续时间上看,两者并存了一段时间。许宏指出,三星堆早期文化大致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晚期或末期,故三星堆文化上限不早于公元前1600年,也就是距今3600年,其下限则要晚到3200年左右甚至更晚。
正如许多专家学者所言,二里头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直接影响了三星堆的文明发展模式和进程,这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连绵不断的重要体现。而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也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
多元意味着兼容,兼容往往造就强大张力。在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文明如百川汇流,通过一步步兼容,拥有了传承至今的强大生命力。
本文二里头文物照片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供图三星堆文物照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