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239期 美术新闻
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盛况 图片:olympic.com
2021年8月8日晚,2020年东京奥运会闭幕了。奥运会的名称没有因为推迟了整整一年而改变,然而东京奥运会注定成为一次争议最大也最令人难忘的赛事。日本政府寄希望以举办奥运会来重振低迷的经济,为此他们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在国际上奔走呼吁,在国内提振民众的信心,尽可能地营造出一个安全与祥和的氛围。随着奥运圣火缓缓熄灭,2020东京奥运会终于顺利闭幕。在整个奥运会期间,我们无法亲临场馆为奥运健儿们加油,也听不到现场观众的欢呼,但为中国运动员喝彩、为奥运精神喝彩是我们在这十几天中最为关注的焦点。中国运动员的精彩表现,无愧“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五星红旗在赛场上升起,《义勇军进行曲》在耳边回响,我们心中的火焰也随之被点燃。
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 图片:reuters
户铺诚 团结+协作 户外装置 图片:Ocula
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 图片:olympic.com
奥林匹克中的艺术:为世界疗伤
我们没有在开幕式上看到日本对当代世界影响最为广泛的漫画,能够反映日本传统和现代人文精神的设计文化也几乎不见踪影。但我们利用奥运会这一全球盛事来欣赏优秀艺术的期望倒也谈不上落空。开幕式上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反思和对逝者的默哀,令人动容。对于被新冠肺炎病毒蹂躏了一年多的地球来说,奥运会就像一剂心灵上的温良之药,而艺术则是这剂药的药引子。奥运会期间的东京,以线下线上的各种方式,努力地用艺术治愈着伤痕累累的世界。
妹岛和世在“东京亭”项目中的作品《水明》
图片:designboom
首先,在日本新国立竞技场的正对面是一座建于2019年的日本奥林匹克博物馆。这里利用了沉浸式展品来揭示奥林匹克运动背后的历史和哲学。观众也可以在这里的互动体验区来测试自己和世界顶级运动员的能力差距。当然,这里也把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场馆和历届奥运会的重要比赛以数字媒介呈现给观众。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之上,还立有奥运会之父皮埃尔·顾拜旦和日本现代柔道之父嘉纳治五郎的雕像。尽管东京奥运会已经注定要面临巨大的亏损,但包括国立竞技场和奥林匹克博物馆等建筑的设计建造,毕竟为东京这座文化艺术之都增添了新的文化空间和建筑遗产。除了这些实用的运动场馆建筑,奥运期间的东京同样被建筑师和艺术家们的精彩设计点缀出别样的城市景观。
浦泽直树 现在轮到你了 漫画 图片:浦泽直树
在东京都厅、东京艺术委员会以及和多利当代美术馆(Watari-um)的组织下,一场包含了九座创意建筑的艺术项目“东京亭”(Pavilion Tokyo)在奥运会开幕的同时启动。东京的市民可以在熟悉的街道中找寻神秘出现的建筑。
SANAA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妹岛和世在摩天大楼环绕的浜离宫恩赐庭园的草地上“开凿”出一条“小溪”。小溪的制作材料是不锈钢,上面“漂浮”着花朵和水草,并反射出天空和建筑,宁静清澈,极具诗意。而建筑师藤本壮介同样在项目中人造出了自然景观——云。在藤本看来,“云是极其庞大复杂,是终极的建筑样式”。他把这两朵云分别放在了代代木公园内和公园外的原宿地铁站,传达出都市和乡村“共举一片天”的理念。草间弥生的设计“闭塞室”,则允许观众在一间全白的房间内贴上彩色的“波尔卡点”。当这间白色的房间被贴满圆形贴纸之时,它也就“消失”了。
荒木飞吕彦 神奈川海岸大浪上的天空 漫画 图片:东京奥组委
所有九座临时建筑均位于东京新国家竞技场半径三公里之内,本意自然是希望人们在观赏奥运比赛的同时能够怀着好奇心去“寻宝”。然而我们知道,疫情导致的旅行禁令和日本国内对举办奥运会的巨大反对声很可能让这些优秀的设计成为昙花一现的梦幻。
草间弥生 闭塞室 装置 图片:paviliontokyo.jp
作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性活动之一,即使东京奥运会承受了空前的非议,日本政府和奥组委也绝不会错过这样一次展示日本传统和当代艺术的绝好机会。开幕式之前的三个星期,由奥林匹克文化遗产基金会举办的“奥林匹克广场”(Olympic Agora)展览,就显示出了日本奥组委的蓬勃野心。这一展览借鉴了古希腊公共集会空间——“广场”(agora)的灵感,以一系列公共空间内的装置作品来宣扬奥林匹克的理想和精神。策展人特意选择了东京的“日本桥”区域作为展览空间。这里是日本取得明治维新的成功、步入现代社会的标志性景点,也常常出现在浮世绘中。展览艺术家包括了川内伦子和户铺诚等活跃在国际艺术界的日本艺术家,以及其他六位驻地国际艺术家。展览的亮点包括了户铺诚的作品《团结+协作》——一件以光为元素组成的装置,显示出梦幻般的视觉效果和艺术家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理解,以及代表法国参加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泽维尔·韦尔汉(Xavier Veilhan)的《观众》。根据奥林匹克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席安杰利塔·提奥表示,“在这个前所未有的时刻,奥林匹克广场象征了决心、进取和国际合作,象征着在危机中支撑着我们的体育和艺术的力量”。
东京奥林匹克博物馆内的互动装置 图片:gotokyo.org
2021年举行的2020东京奥运会是困难重重的,它曾经一度让我们怀疑人类战胜新冠肺炎病毒的必然性。我们也许会对东京奥运会感到失望,但仍要感谢所有的运动员、教练员、组织者和艺术家们,他们用体育和艺术的巨大力量,向全世界传递了这样一个有力的信息:人类绝不会被病毒击败,体育和艺术,都代表了人类最美好的那一部分。
为奥林匹克精神喝彩的艺术家
由于东京奥运会中大多数的艺术项目都是在疫情暴发前策划的,其中一些项目不得不进行修改,更多的艺术展览甚至被取消。疫情也让更多人通过互联网来表达他们对奥运会的热爱。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诸多日本艺术家,尤其是漫画家们,他们的精彩创意让这届奥运会看上去多了几分暖色和爱意。
在奥运会官方网站(olympics.com)上,12幅东京奥运会和8幅残奥会官方海报,反映了目前日本的艺术和设计的整体面貌。其中漫画家浦泽直树为奥运会制作的海报《现在轮到你了》和荒木飞吕彦创作的《神奈川海岸大浪上的天空》,成为了全球网友热捧的奥运艺术作品。
何加林 心向祖国、为国争光 中国画 2021年
历经了申奥成功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洗礼,如今中国国内对于东京奥运会的关注程度也远远超过预想——对开幕式和组织工作的失望意外地为奥运会增加了一波流量,中国运动员勇夺首金也一下子让各项赛事都受到极大关注。关乎国家荣誉的奥运会同样点燃了中国艺术家们的热情。早在2018年即成立的“为奥运喝彩”艺术项目,四年来一直以艺术记录着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筹备工作。由中国国家画院画家何加林担任团长的“为奥运喝彩”写生团,更是多次走进北京和张家口的奥运场馆,记录北京冬奥会的筹备工作,宣扬奥林匹克精神。
范扬 中国红 中国画 2021年
东京奥运会开幕以来,该团更是集体拿起画笔,用绘画为中国运动员加油喝彩。何加林细心描绘了多位夺金运动员的标志性形象,让赛场上的难忘瞬间,成为一幅幅生动的水墨中国画。惟妙惟肖的神态、精心的构图和巧妙的留白,都赋予这些冠军肖像超越照片的人文品质。而担任“为奥运喝彩”项目艺术总顾问的中国国家画院画家范扬,多年来一直关注着奥林匹克题材的国画创作。他以其特有的流畅线条,展现出运动员热情的精神面貌和高昂的斗志,用画笔讴歌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风采。“为奥运喝彩”项目聚集了国内几百名优秀在艺术家,用艺术支持北京冬奥会,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中国文化,成为北京冬奥会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奥林匹克、艺术与中国
2008年,全世界都见证了北京奥运会精彩绝伦的开幕式和优秀的赛事组织能力。甚至今天看罢东京奥运会的世界人民还是会深深地回味北京奥运会给观众带来的震撼。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受到大众的质疑,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当代奥林匹克运动中,文化艺术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事实上,从1912年到1948年,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早期阶段,艺术比赛项目本身就是奥运会的一部分,这也是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的初衷:以运动和艺术让人们受到身心的双重教育,参加体育比赛和艺术创作而不是战争。在艺术比赛的项目中,受体育启发而创作的艺术作品也会被授予奖牌,分为五个小项:建筑、文学、音乐、绘画和雕塑。奥组委在1954年取消了艺术的比赛,自1956年以来,各种各样有关奥林匹克的艺术项目取代了艺术比赛。《奥林匹克宪章》中明确要求每一个主办奥运会的城市必须有完整的文化艺术活动方案,以“促进奥运会中人和人的和谐关系、相互理解和友谊”。
匈牙利运动员阿尔弗雷德 · 哈约斯曾经在1896年奥运会上获得游泳项目金牌,后又在1924年奥运会的建筑设计比赛中获银牌?
图片:wikipedia
理解到奥林匹克精神的这一层面,我们就能明白为何以代表古希腊文化的奥林匹克运动和当代艺术总是能够碰撞出激烈的火花。这是为何每一届奥运会的主办国都无比重视标志、吉祥物等视觉设计和开闭幕式的原因,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能够收获广泛赞誉的原因。艺术,本就是奥林匹克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期待之下,我们对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期待,就不仅仅是中国运动员们能否摘金夺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冬奥会上的艺术和创意能否惊艳世界,和中国奥运代表团取得的竞技成绩同等重要。从北京冬奥组委已经发布的会徽、吉祥物和运动标识设计来看,我们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在7月30日北京冬奥组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我们又领略了已基本完工的冬奥场馆的风采。2022北京冬奥会从平面标识到建筑景观设计,无不展现出精彩的创意、“绿色办奥”的理念、强大科技力量的支持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更甚者,在借鉴了东京奥运会的经验后,北京冬奥会将制定“一馆一策”的防疫方案,让新冠肺炎病毒不再成为笼罩在奥林匹克运动上的阴影。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效果图?图片:北京冬奥组委
艺术、设计、科技、建筑业、制造业……一届成功的奥运会无疑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我们还清楚地记得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时的喜悦,20年前我们以胜利者的姿态庆贺中国能够更加开放地拥抱世界,20年后的我们在国力、科技和艺术的加持之下,对即将到来的2022北京冬奥会将有着更加热切的期盼。■
编辑| 殷铄
制作|冯雅颖
校对|殷 铄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1年出版40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2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电话:13071178285
新闻热线:010-68469146
总编室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