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戏曲家、军事家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诞辰500周年。徐渭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同时擅长书法、绘画、诗词乃至戏曲、军事,是中国美术史上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人,与杨慎(状元,官授翰林院修撰)、解缙(明洪武21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内阁首辅)并称“明代三大才子” 。郑板桥曾自刻一印:“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恨不能为青藤磨墨理纸。直至今天,徐渭在书画界的名头都如日中天,被比为“东方的梵高”。

一、徐渭的生平

徐渭之所以成为徐渭,还得从他的生平经历说起。徐渭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1521年3月12日)绍兴府山阴县一个没落的大家族,其父徐鏓曾任四川夔州府(治今重庆市)同知(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徐鏓晚年纳妾才生下徐渭。在徐渭在出生百日后,徐鏓便去世。十岁时,徐渭的生母又被逐出家门,导致母子骨肉分离 。

徐渭天资聪颖,文思敏捷,过目不忘,六岁能读书,九岁能作文,十多岁时享誉乡里。嘉靖二十年(1541年),21岁的徐渭入赘绍兴富户潘氏,并随任典史的岳父潘克敬游宦阳江(今属广东),作为师爷协助办理公文,开始介入官场,并往返于阳江绍兴两地。

徐渭自嘉靖十九年(1540年),20岁时考中秀才后,直到41岁时经历了8次考试的徐渭,始终也未能中举,功名不第,与科举无缘。26岁时,爱妻潘氏又得病早逝,人亡家破。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徐渭只得开设“一枝堂”,招收学童,教私塾以糊口。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冬,升任浙闽总督的胡宗宪将徐渭招入幕府充当幕僚。此后,徐渭随总督府移驻宁波、杭州、严州(今浙江建德)、崇安等地 ,入幕府为胡宗宪作师爷,掌文书,出谋划策,助其擒获倭寇首领徐海、招抚海盗汪直。这一时期,是徐渭人生最为辉煌且志满意得的时期。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胡宗宪再次被逮入狱,并死于狱中。徐渭对胡宗宪被构陷而死深感痛心,对人生彻底失望乃至发狂,反复自杀有九次之多。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徐渭在又一次狂病发作中,因产生幻觉怀疑继妻张氏不贞,将其杀死,因此被投入大牢,服刑七年。后因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大赦之机获释。这已是万历元年(1573年)的事,此时的徐渭已经五十三岁,过了知天命之年了。

出狱后的徐渭, 作为师爷北上宣化府,充任文书。后经戚继光介绍,至辽东李成梁处,教授其子李如松兵法。但因健康原因不到一年便回到家乡绍兴休养。

徐渭60岁时,应好友张元忭之邀去北京,但不久两人的关系恶化,徐渭情绪郁愤,旧病复发,便于居京三载后重归家乡绍兴,此后便再也没有离开过绍兴。晚年居越的日子里,徐渭生活困顿,贫病交加,形影相吊,常“忍饥月下独徘徊”。但徐渭闭门谢客,据说有人来访,徐渭不愿见,便手推柴门大呼:“徐渭不在!”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徐渭终于在穷困潦倒中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葬于绍兴城南兰亭木栅山。当他去世时,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席子都没有。徐渭生前常说他自己“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有人这么概括穷困潦倒的徐渭的: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试不售,九番自杀,十 (实) 堪磋叹!徐渭的一生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二、畸狂徐渭

在明代病态的社会背景下,许许多多仕途不得意的文人墨客,纷纷开始学习阳明心学。为避免沦为“乡愿”,他们不遵循“中行”之教, 不再“穷则独善其身”,不再“温良恭俭让”,崇尚“狂狷 ”豪放,主张我的世界我作主,开启此风气之先的便是徐渭。


青藤书屋

徐渭可以说是传统绘画艺术标准的终结者,他开启的“青藤画派”影响了明清文人画的走向。崇拜徐渭的徒子徒孙数不胜数,著名的有八大山人、石涛、陈洪绶及扬州八怪诸画家,以至于郑板桥恨不能做“青藤门下走狗”。

徐渭在绘画上表现出来的“狂”是与其坎坷的生命历程是紧密相联的,绘画就是他坎坷人生的真实写照,是他对怀才不遇的倾诉,是对世态炎凉的鞭挞。徐渭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绘画,去诉说自己落魄的遭遇及不平的内心世界。通过徐渭的绘画,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一种无法遏止的激情“狂”发。

徐渭的“狂”,是对以往的绘画规矩抱以极大的蔑视。他从阳明心学的“心即理”出发,主张“师心纵横,不傍门户”。他画画“从来不见梅花谱,信于拈来自有神”,称自己的画是“杜撰之画”。

徐渭的“狂”,表现为作画“不重形似求生韵”,一任精神翱翔,我的世界我作主,主张此心不动,“天机自动”(随机而动),画“从人心流出”, 把狂涛般激情恣意挥洒,把水墨大写意推向了巅峰 。这正如李贽评徐渭:“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又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可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 因此,徐渭的绘画正是他“狂”态情感的物化和结晶,是个性及人格在绘画中的显现。

徐渭的狂放不羁成了明清书画界恃才傲物的狂士(仕途受挫、行为偏激、不拘礼法、愤世嫉俗者)的楷模:陈洪绶——放浪形骸、性行骇俗;朱耷——疯癫独孤、玩世不恭;郑板桥——轻狂不检、挑战传统;金农——怪诞不羁、惊世骇俗;李鱓——“声色荒淫二十年,丹青纵横三千里”。

三、徐渭的意义


《榴实图》轴,明 徐渭,纸本墨笔,

纵91.4cm,横26.6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题诗:

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

深山少人取,颗颗明珠走。

——文长

徐渭的出现,破坏了古代传统的“中和之美”的审美信条,改变了文人画的走向,改变了传统的审美标准,“奇崛之美”蔚然成风。明隆庆、万历年间,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道分水岭。具体表现为:

1,人品观念的改变。过去崇尚:温柔敦厚,温良恭俭让,循规蹈矩,守“中行”之道,宽厚仁慈,与社会和谐相处;现在崇尚:直率自然,磊落不羁,放浪形骸,与自己和谐相处。不再用程朱理学那套标准约束自己,不再媚俗,宁“狂狷”不乡愿,崇尚“惊天地泣鬼神”,我的世界我做主,比如八大的爱酒、陈洪绶的好色。

2,审美观念的改变。过去:“中和之美”:“思无邪”,“梅兰竹菊”四君子;现在:“奇崛之美”,振聋发聩,夸张变形。比如爱画病梅枯枝,主张“仙即是丐,丐即是仙”,“美即是丑,丑即是美”,好怪力乱神,以期达到“冷水浇背,陡然一惊”的效果。

3,绘画理论的改变。主张“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浮滑,宁直率毋安排。”

徐渭去世后,将文人画推向一个新的境界的人是晚明的董其昌。董其昌在绘画实践上拓展了文人山水画的新境界,提出的“南北分宗”及“文人画”的理论,哺育了明清以后一大批文人山水、花鸟画家,陈洪绶、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等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为了纪念徐渭这位杰出的乡贤,绍兴柯桥电视台特邀请了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建国和兰亭书画院副院长喻革良作客“新闻综合频道”,共论《话题:青藤老人徐文长》(上下集),以纪念徐渭诞辰5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