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成功的源泉。”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并且还引以为人生座右铭。的确,我们如果对卡耐基还有《三国演义》感兴趣的话。就会发现很多成功人士他的成功就在于会说话,三言两语指点江山,一唱一和勾勒人生。很多奇迹就在话语之间形成三顾茅庐,也是语言境界的体现。

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很有才能,但却不怎么会说话,所以他也只能当个技术工管再怎么突出也难登大雅之堂。而有的人虽然实力不行,但是会说话,左右逢源,最终登顶人生境界,例如金庸笔下的韦小宝。

虽然我们的境界未必能够追得上韦小宝,也未必比得过诸葛孔明,但是在不同的场合擅长说话,总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好处。

例如当年,就发生过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中国的绘画大师张大千与西方的绘画大师毕加索曾经有过会面,但他们俩就陷入到了语言的尴尬之中,差点因此闹翻。

但是,张大千的妻子却是一个妙人,三言两语化解尴尬,而且恰到好处,让两人成为了好朋友。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毕加索和张大千

平心而论,对于这两个人我相信更多的人了解毕加索,因为在我们教科书里面可是专门有一课讲到了毕加索。到现在笔者还记得当年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还有当年西班牙的轰炸。所以在我们的印象中,毕加索是一位超级大师,而且大家都认为毕加索是现代绘画艺术的创始人。

至于说张大千,似乎大家对他了解很少,至少课本上没有看到,直到后来在看《晓松奇谈》的时候才明白,原来这也是中国的一位超级大画家。遥想当年,张大千对于敦煌壁画的临摹,不仅征服了中国内部的画家,而且还征服了日本的绘画大师。在当时,日本还特意邀请张大千搞了一个画展,专门展览当年对于敦煌壁画的临摹。

而且,高晓松在自己的讲坛中还聊到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张大千和国民政府准备前往台湾,结果由于飞机数量有限,他根本无法登上飞机,但当张大千报出自己的名字,当时那位国民党高级军官直接把自己的行李全扔了,然后带着这位画家离开。当一位绘画大师,他的地位高到了国家层面,那么这位大师也真的是登堂入室。

按理来说,这两个人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物,一个现代绘画艺术,一个是讲究水墨画,而且两者的文化差距这么大,怎么会产生交集呢?但是,事情偏偏就有这么巧。

二、会面中的尴尬

根据记载,张大千当时定居巴西,而且为了筹办自己的画展,到处游览,并且还找到了日本的专家一起交流。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些日本学者提出了一个想法,那就是东西方的绘画大师为何不能见面一起切磋一下技术呢?

恰逢其时,毕加索大师也刚好来到了巴西,那时候毕加索已经75岁了,他的影响力那可是大得很,而且已经被人奉为始祖级别人物,在政治上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按理来说,东西方的绘画,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境界,但由于毕加索的年龄更大,所以张大千夫妇以晚辈的礼仪去拜访毕加索大师,想要来一次东西方艺术的交流。

如果按照以往的规矩,那么双方必然非常融洽,而且还会切磋出一些更加惊人的艺术,并且留给记者。

但是,一会面就发生了很尴尬的事情。

因为毕加索是一个不太懂汉语的西方人,而张大千对于毕加索的语言也不是特别擅长,所以两人在聊艺术方面的词汇的时候,往往需要通过翻译来进行传达,但是,像艺术这种东西本来就抽象,而且语言不通很难表达出准确的含义。

当时,75岁的毕加索总是满眼问号的看着张大千,而张大千也是尽力的解释,却无法传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境。

最终,毕加索只能非常无奈的向张大千询问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齐白石。

按照毕加索的想法,齐白石这个人肯定是中国最厉害的人物,与他聊齐白石,可能更能拉近关系。但是,当时张大千却很尴尬,因为当着一位著名的画家,聊一位画家,这明显是对这个人的歧视,而且,还有为中国人的交往之道。

于是,双方居然陷入到了很尴尬的境况中,连旁边的记者也表示不知道该怎么办。

就在这时,张大千的妻子徐雯波站出来化解了危机,她只用了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还有一幅画就解决了其中的麻烦。

对于毕加索一直提到的齐白石,徐雯波故意用夸大的语句来形容,以至于这位大画家不由自主的提出疑问,齐白石到底是他们的什么人?

结果,徐雯波非常坦白的说,齐白石是张大千的老师,而且齐白石先生不断的赞颂张大千,认为长江后浪推前浪。为此,他甚至还拿出了一幅张大千和齐白石的共同绘画,名字叫做“大千补荷”。

原来,当时齐白石先生绘画了一幅虾,而张大千则在上面进行补充,绘画了荷花。齐白石老人对此表示高度赞赏,并且,称其为补充了自己的绘画艺术。

说完这些以后,毕加索当场表示崇高的敬意,原来这个和自己聊不到一块的画家,居然是齐白石老人也要承认的高手。有了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即使是磕磕碰碰的语句,后来也得以非常好的传达。后来,双方更是成为了一个绘画的忘年交,大家对于东西方艺术进行了互补和再塑造。

三、会面之后的反思

其实,这件事情对于东西方的艺术绘画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事情,因为似乎并没有产生什么太大的冲突,也没有造成极大的影响。

但其实,这里面也暗示了一种文明传承,艺术发展的问题。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的时候进行沟通的时候会发生很大的麻烦。

即使像毕加索和张大千这样的艺术大师,在语言文字不同之上还是会产生尬聊这样的尴尬现象。这还是在世界已经闻名一体的情况下,假如我们回到最开始的丝绸之路时期,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接触,语言不同,人种不同,性格不一,国别各异,那是一种什么尴尬的状况,大家又该如何进行文明的融合?但我们还是跨越了层层的困难,不仅完成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而且还有了后来更加繁荣的丝绸之路。

所以,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文明的交流有冲突有尴尬,但是最终会走向一起,因为文明的基础是相同的,都是追求真善美,追求更高的境界。

因此,未来的主旨不仅仅是和平,更是文明的融合,更是艺术的追求。张大千和毕加索或许对于未来没有什么太大的认知,但是他们手中的艺术却在不由自主的带着大家一起去探索未来的新道路。

小结

其实,我们文明发展了这么多年,其中有坎坷,也有喜悦,有战争也有和平,但笔者觉得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还是走向文明的融合与艺术的追求。

因为不管我们有多少私心,但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永远都不会停止,所以我们需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在努力的时候,大家也要注意一点,一切美好的开始往往伴随着误会与冲突,虽然最终都会走向融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

虽然我们不是张大千,也不是毕加索,但是我们也有着追求真善美的心,也有想要用语言化解彼此矛盾冲突的冲动。我们的未来肯定会很美好,但是需要我们不断的用和善的小行动组织起来,不然的话,一切都只会终止尴尬的会面,而不会真的汇聚成艺术的未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