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133窟,是麦积山石窟内部空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洞窟。里面保存了众多的石刻造像碑,故又称碑洞。

在麦积山石窟133窟内,有这样一组宋代雕塑作品。在正对洞窟门口的位置,有一组北宋时期的雕塑作品,释迦牟尼像高3.5米,高大的身躯微微前倾,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回家看望儿子罗睺罗时的情景。

相传佛陀成道后第一次回到迦毗罗卫城时,佛的妻子耶输陀罗带着儿子罗睺罗来见佛陀。像这样的相逢,为很多人所关心着。

佛陀很慢很慢,一字一字地对跪在地上的耶输陀罗说道:“让你辛苦了,虽然我对你是抱歉的,但我对得起一切众生,请为我欢喜,我现在已达到历劫的本愿!”佛陀说后,又再看看罗睺罗,很慈和地抚摸着他道:“真快!已经长大了!”


当一位父亲看到已长大的儿子,内心的感受一定极为丰富。造像中佛的手从臂膀上垂下来,柔若无物,如同生怕碰到什么一般,柔和得让人担心能不能坚持太久。罗睺罗尊者的虔诚需要佛陀的关爱,这又是一种情感的相互交流。佛陀用这种安慰来坚定罗睺罗尊者出家修行的决心,既有父子间慈爱的表达,又有法王希望弟子去坚强努力地承担的鼓励。

释迦牟尼高大的身躯微微前倾,伸出右手想去抚摸位于身侧的罗睺罗,但手却定格在罗喉罗的头顶,并没有触摸到罗睺罗。当时的艺术工匠极好的把握住了释迦牟尼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他既是一个父亲,又是一个万众敬仰的圣人;他既想表达一下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慈爱之情,又要保持圣人的庄重大度。

雕塑家通过这只手把释迦牟尼的一种既是父亲又是圣人的复杂的心理状态刻画出来,右手将摸未摸,面目表情欲言又止,明亮的双眼中还似乎含有晶莹的泪花,既是激动之泪,又是为自己多年来未给予可爱的儿子一点父爱的歉疚之泪,观者无不为之感动。

佛陀像是没有情感,又像是有太多的情感,佛陀的话,佛陀的态度,就是开悟的舍利弗、目犍连,听了都感动不已!

这是佛陀的儿子,十多岁的罗睺罗。他不知该怎样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爸爸还是佛陀。

看到那么多沙门比丘跟随着佛陀,聪明的罗睺罗心中想着:佛陀已不是我一人的父亲了,佛陀是一切众生的大慈父!所以,造像中的他平静而虔诚,但观者似乎能感受到蕴含其中的亲情温馨。

同世间所有的父母一样,佛陀爱着自己的儿子罗睺罗。但他并没有将入世的财富留给他,而是将出世间的宝藏交给了罗睺罗。尊者罗睺罗后来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的大阿罗汉,佛陀既为父,又为师;罗睺罗既为子,又是弟子。这种亲密的“父子之情”,真正超越了凡俗。

有时,父爱是沉默的,不露声色,因为他们需要承担更多责任。他的沉默更是爱的体现,爱被装在了心里。

分享自:塑说

长按关注:[佛像雕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