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由于通胀等原因,人们往往感到人民币在贬值。近日一篇《人民币33年贬值六倍多,存钱不投资只会越存越穷》的文章更是激起共鸣声无数。银行存款就那么不靠谱吗?花钱投资,投资什么好?按照得出人民币贬值6倍多结论的基金公司人士的说法,可以跑赢通胀的投资品只有两个:黄金和股票。真是这样吗?
哪行业能抗通胀?
抗通胀已经成为全球的投资主题。索罗斯旗下股票基金入股中国淀粉、巴菲特增持短期债券、罗杰斯看好农产品,都被市场解读为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胀做准备。
股市收益确实比较可观。有数据显示,上证指数在1991年年初到2009年年底的19年间,平均每年上涨18.63%,19年来涨了将近30倍。不过,股民承受的风险也是巨大的。
在具体的板块中,中原证券分析师李俊指出,"从历史经验来看,地产、有色、煤炭等潜在通胀受益板块在牛市或市场见低反弹过程中表现突出,而黄金、农业、食品饮料和零售等通胀受益板块在熊市中表现更强。所以,在布局的过程中,投资者必须对当前市场运行的趋势有一个大致的判断,然后再选择相关行业中的受益品种。"
"通胀发生过程中,商品价格上涨不可避免,但与其他商品比较,黄金的金融属性大于工业属性,黄金抗通胀的表现要强于其他商品。"渤海证券分析师靳海明表示。单从收益率的角度而言,不少分析人士指出,黄金的收益率其实并不高。瑞银的研究也只是表明,无论以哪种主要货币来计价,长期以来黄金价值都保持了相当的稳定性。而且,如果人民币对外币升值,会部分抵消金价的上涨。因此,有专家建议,做黄金投资最好买黄金股票,将行业相关公司的业绩通过市盈率成倍放大。
房地产也是抗通胀的当然之选。已经有无数的富豪榜告诉我们,房地产是造富能力最强的行业之一。
研究者指出,中国的财富创造大多由城市化进程所驱动,受房地产和相关行业的影响最大。
据住建部统计,中国的城市人口预计到2025年将新增3亿人,并会继续增长。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则显示,1950-2008年,全国人口增长了1.45倍,城镇人口增长9.52倍,而乡村人口仅增长49.0%。
"房地产是抗通胀的最好品种。"国元证券研究员蔡峰表示,"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房价历史表明,即使在人口红利消失后,房地产价格依然保持长期上涨。经过房地产调控的洗礼,投资者忽视了房地产企业的内在价值。目前有些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市值,已经达到了其购买土地的成本总和,买房地产股票就是购买房地产企业土地。"
艺术品投资要有眼光
早在1955年,美国《财富》杂志便预言,"艺术品将会是世界上最赚钱的投资。"1975年《今日世界报道》发表了著名市场分析师皮克的研究结论:"预防通货膨胀的最佳投资方式是购买法国印象派绘画,因为在道琼斯指数平均上涨38%的情况下,法国印象派绘画的价格令人震惊地上涨了230%。"
1980年代初期世界经济复苏,数以百计因银行、股市、房地产暴涨而一夜诞生的财阀,开始不约而同地追捧艺术品。商业银行也开始纷纷将收藏品作为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德意志银行在30多年中收藏了以当代艺术为主的56000余件收藏品,并将藏品陈列在65个国家的850家分支机构中。
经济学家梁小民指出,艺术品升值空间大最主要还是因为供求关系。"艺术品是由少数天才创造出来的,不具有可复制性。一旦艺术家去世后,他的作品供给就成为固定,但对艺术品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富人阶层,他们的物质需求满足了,就要转向精神需求,就开始想购买艺术品。"梁小民表示。
当然,艺术品投资的风险也很大。风险之一还是经济大环境。历史上经济不景气的年代,富商巨贾和艺术品投资人无钱也无心购买艺术品,会在一定时间内导致全球艺术品市场价格滑落。风险之二在于投资人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水平。据称,某日本公司曾经在近亿美元的价格购入梵高名画《向日葵》,后来财政困难时将画卖出,亏了很多。"被埋没的艺术家及艺术品有很多,这就需要有眼光的人去发现。"梁小民表示,"在艺术品市场上,眼光就是钱。"专家建议,投资艺术品也要量力而行,谨慎接盘。在艺术品鉴别、甄选的关键环节,更需作深入研究,或者寻求艺术顾问的专业指导。
人民币越陈越吃香
一角纸币的价值是多少?可能是几十元,也可能是几千元甚至几万元。这都是第三套人民币集藏市场的价格。如果是第二套和第一套人民币,当然更值钱。要数抗通胀的资产,钱币必有一席之地。
第三套人民币发行于1962年,停止流通于2000年。像枣红色1角纸币,现在值数千元,在不到40年中升值数万倍。相比于前两套人民币,第三套也更易收藏。据业内人士介绍,第一套人民币现存不到30套,每套价值在300万元左右,第二版人民币每套价值近30万元,第三版人民币每套价值在2万至3万元左右,不仅比前两套人民币便宜,也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而前两套人民币的主人一般是不会轻易让出手的。
据了解,不同版本、相同版本中的不同面额,乃至相同版本相同面额中的不同主题和颜色的人民币,都会因发行量、现有存量等因素的差别而造成价值的高下。今年第四套人民币遭到爆炒,一大原因也是市场对其行将退出流通领域的预期。
不过,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趋势下,并非所有人民币都能让投资者稳赚不赔。例如1972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平板水印的5角钞票4年前涨到了80元,然后一路猛涨,到2008年底时涨到了500元左右,哪知2009年春节过后又猛跌到了300元,今年初才回到了2008年的水平。
呼唤更多投资渠道
事实上,单纯说"存钱不投资只会越存越穷",是有很大歧义的。主观上,穷和富的感受就因人而异,没有标准。客观上也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
首先,"越存越穷"的概念有待厘清。假如现在的100万元只相当于当年的15万元,但一个当年财产为15万元的人现在可能有150万元,其实际价值至少为22.5万元(由于是在33年中逐渐积累的,总体贬值幅度不到6.7倍)。变穷的是银行里的钱,不是钱的主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到2007年达13785.8元,比1978年增长39倍多,年均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年均增长7.1%。
其次,存款是投资的前提。有谁把银行存款全数取出来投资的吗?有调查显示,我国内地富裕人士的流动资产中有59%是存款,剩下的41%做了投资。两岸三地的存款和投资比例较为相似。印尼富裕人士的流动资产中,存款高达95%,仅有5%进行投资。
《2009胡润财富报告》也显示,我国千万资产以上的富裕人士主要有四类:商人、高收入人士、"炒房者"和"职业股民"。关于后两类人群的描述中都有类似于"累积一定资金后开始投资"的话。因此,投资前先要有资金的原始积累,从股市、楼市中赚来的钱通常不会是"第一桶金"。
再次,如果只把股市、楼市、基金、期货等视为投资对象,在没有投融资渠道的年代,不把钱存银行还能怎样?1998年房地产改革前,用买房人未来劳动收入做支付保障的住房按揭贷款还不存在。股市1990年推出后,公司上市并将未来收入折现才开始成为可能。
问题在于,我国投融资市场的发展并未跟上人们财富和收入增长的步伐。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348.5元,比1990年增长21.3倍,倍数很多,但其实是因为基数很小,财产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只从1990年的1.0%提高到2007年的2.3%。经济学家陈志武对此是这样总结的:"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文化价值观的变化,原来靠血缘、亲情实现的隐性金融交易正在由金融市场以显性金融交易的形式取而代之。如果替代性的显性金融保险、信贷、养老、投资产品无法跟上,中国人在钱多的同时,可能反而对未来更感到不安,这不仅使中国的内需无法增长,也让中国人的幸福感下降。"
陈志武指出:"一方面,市场化、"钱化"出来的钱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发展水平总体还很低,投资和理财的选择空间很小,只有少数有限的投资渠道。这两方面挤在一起,特别是在政府高度管制金融和国有金融垄断的情况下,各种资产价格扭曲和畸形资产泡沫层出不穷,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