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黄胄唯一一幅写桂林的国画佳作《清漓渔歌》赏析

《清漓渔歌》

《清漓渔歌》是中国当代书画名家黄胄上世纪60年代游览漓江后创作出来的国画力作,也是黄胄2000多幅作品中唯一一幅落款是题“桂林”字样的作品。黄胃的入室弟子并跟随黄先生30多年、现为“黄胄美术基金会”秘书长的杨秀坤先生也感叹地说:“在黄胄所有作品中,像这样题款‘此二十年前游桂林后作’的画作,至今也只见到《清漓渔歌》这一幅,可谓少而精啊!”《清漓渔歌》画的是烟雾迷蒙的江面上“群峰倒影山浮水”,其准确传神,表现力极强。在题材上明显带有那个特定时代的烙印,所谓“人民性”即以劳动为至美,以劳动人民为讴歌对象——— 这其实正是此画的可贵之处。

黄胄(1925~1997),原名梁黄胄,被美术理论界公推为“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之一。黄胄的绘画创作主要以人物和动物最为擅长。他的重要作品多以恢弘的场面,生动的人物,集水墨写意与重彩相结合的笔墨表现力度,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的人物速写受德国画家门采尔和柯勒惠的影响,以及齐白石、李苦禅等人的写意花鸟画的启发,绘画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形象结构准确生动,用笔坚挺,生活气息浓郁。

上世纪60年代是他的创作高峰期,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在此段时间创作的,《清漓渔歌》(横137cm×68cm)即是他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黄胄自知画山水不是自己的强项,所以该作品做足了“水”文章,无论是渔家姑娘手里几乎斜穿整个画面的竹篙,还是竹筏两端几只左顾右盼的鸬鹚,活像战士放哨般凝视着江面的微波丝纹,随时要冲锋陷阵;贴近水面翻飞的水鸟,把水天连成一色;斗笠下渔家姑娘粲然的笑容,甚至是她脸上些些红晕,裤腿下露出的赤脚,都让人觉着清新、健康、热情、豪放、真实。而渔家女唇齿间露出爽朗的欢愉,任凭你去畅想:或许她正冲着对岸伙伴在呼唤,或许她在娓娓唱着刘三姐的“只有山歌敬亲人”……整个画面充满“唯劳动可以忘忧”的人生哲学,进入艺术的天真世界,造成满江风动的效果。生活里真实可信的场景,不事雕琢,素面朝天,有一种天然的美丽与可人。

欣赏《清漓渔歌》,可以使人顿生“忘忧”、“忘返”、“忘食”之感。前人每谓右军书法“入木三分”,其实用“入木三分”来形容《清漓渔歌》亦是恰如其分。这是原生态的生活画面,但又不同于原汁原味的生活画面,而是经过画家审美提炼和艺术加工的生活真实。其后黄胄受“文革”的冲击,“黑画”事件被迫搁笔,他的艺术思想受到了很大的禁锢和压制,因此,“文革”是唯一的,黄胄是唯一的,瞬间是唯一的,桂林山水为背景是唯一的。因为这诸多的唯一性,《清漓渔歌》便有了非同寻常的珍藏价值,也是桂林山水艺术创作的一大突破。

正如著名漫画家、一至四届中国美协副主席、资深美术评论家蔡若虹先生所说的那样:“黄胄的人物画工意两可也,妙在半工半意之间。例如在人物的面部和手势方面,往往用细致的笔墨,而身段与衣纹则寥寥数笔带过,半工半意取得惊人的艺术效果”(见蔡若虹《忘忧馆小记》)。中国人民大学美术批评家陈伟席教授这样评价黄胄:“一、黄胄是中国人物画史上里程碑式的画家。是二十世纪中后期影响最大的画家之一。二、即使在两千年的中国画史中,黄胄也是杰出的无人能替代的人物画家之一。”著名国画大家刘国辉则说:“20世纪人物画有两个人绕不开,一是蒋光和,一个黄胄,他们并行不悖。黄胄前无古人,在历史上只有任伯年可与之比肩。”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的1951年,徐悲鸿就著文称赞黄胄与石鲁,“二人皆在盛年,前途未可限量”(见徐悲鸿《新中国一年来美术上之成就》一文)。黄胄不负众望,1957年他的作品《洪荒风雪》获第六届世界青年美术金质奖章。正因为这样,黄胄的人物画被越来越多的收藏家所青睐,市场价位与日攀升,他1957年创作的巨幅作品《丰收图》(约27平尺),2005年北京保利秋拍以1595万元成交,每平尺在60万元左右。然而到2010年6月的春拍,《丰收图》再次上拍,价格扶摇直上,成交价3696万元,创每平尺139万元的新高!据业内人士预言:“黄胄的人物画还有不小的上升空间。”可见其价值的市场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