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月份牌

春光醉暖的5月,不只令我们置身已趋炎热的环境,还能在我城,坐观他城——不必离开香港,就能体味海上风情。香港浪人剧场在这个5月,担当起了社区文化大使的角色,用一系列社区艺术活动,以独特的内容、轻鬆的形象和震撼人心的表演模式,合力呈现“上海风流”。这计划不但能令广大市民更了解上海人在香港的歷史、认识他们的风俗,更将老上海的生活价值尽数展现,发扬上海人具品味、志向远大的精神。

整个计划力求传达尽可能全面的上海讯息,又以其中《香港风俗剧场II——上海风流》、“品味上海人”文字创作坊 和“摩登月份牌画”制作工作坊最为有趣,不同的活动将兴趣面向不同的观众,引领至不同的探索上海浮世绘的角度。

“品味上海人”

“品味上海人”文字创作坊的灵感,来源于每人每日所读所见的文字,这些文字从四面八方而来,但真正能留在你心裡又有多少?我们如何选择并建立自己的“心头好”?导师在分享他们喜爱的文字之余,也会透过不同形式的游戏,与参与者一起从另一角度观察事物,最终用独特的文字为生活留下“痕迹”。参与者将尝试游走在有上海人生活的地方、记下他们的生活与故事,再经过导师的整理,变成日后演出的文本,并于总结展览展出。这样妙趣的体验,是不是听上去就很让人跃跃欲试?

而“摩登月份牌画”制作工作坊,则会招募一班学员与导师以场景佈置及角色扮演(Cosplay)的手法,重组及再现上海人在香港的不同生活,并製作成“摩登月份牌画”于演出时展览。月份牌不再是泛着浓浓岁月痕迹的老上海画报上,令人心痒的往昔声色,自己动手,也能刻画出属于这个时代港人心目中所理解的摩登月份牌。工作坊将配合外出考察和有资深剧场创作经验的导师指导,令参与者更深入理解上海与香港的不同城市氛围与背景,对比两地文化中的各自亮点。

“上海风流”

《上海风流》的艺术总监及监製谭孔文,脑海中最初浮现的是一连串画面,因为世博的缘分,上海和香港彷彿被突然紧密连结起来,但其实细心想想,两地的交流其实自1949年之后,早已在不断进行中:洋行、国语电影、旗袍、月份牌画、航运、洋船、歌厅、上海理髮店、浴池、洋服裁缝、董浩云、包玉刚、张爱玲、刘以鬯、沈殿霞(肥姐)、许文强、《上海滩》、《花样年华》等等名字,甚至是行业、产品与文化品味,上海的印记,从那时起便在潜移默化作用于香港,有些甚至在这裡生了“根”,和本土文化纠缠不清了。谭孔文说,有一个问题一直缠绕着他:“为甚么以前包租婆多数是上海女人? ”

这一连串画面促使他身体力行,召集了一班有兴趣一起探讨这个课题的艺术工作者,吸引大众注视,他们作“实地考察”,利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将这个或许被大众遗忘的“上海人”世界再次发现、重组,演绎为《上海风流》。风俗剧场的生动跳脱,想必会以老上海的风华姿容,令我们更加理解当代上海走在世界前端的国际化面貌。爱上上海,不妨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