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浦大楼”坐落于M50桃浦艺术园区。这个位于上海西北角的园区吸引了著名的香格纳画廊、引人注目的“没顶公司”以及一些当代艺术家入驻。上周日在这里举办的名为“桃浦大楼”的当代艺术活动,又使其成为上海当代艺术家们独特的集体自治风格的见证。

同人展+项目集成

在7月3日向公众全面开放的“桃浦大楼”,囊括了一系列不同形态的艺术项目,涵盖了展览、戏剧、音乐、对话、研讨会、艺术家工作室开放等当代艺术活动。与此同时,还有为期一年的上海艺术家群体自发组织的讨论活动“未来的节日”。活动主办方表示,这其实是一个整体活动,其中包括了很多展览,而且每个展览由不同的人策划,都是不同的项目。其中的各种东西会彼此发生,但之间没有关系,是一个个项目自己去生发,项目策划人自己来管理。这次的活动只是一个开头,有很多变化还会在8月与9月发生,有些作品和展览都是不断在变化的。

这种松散的组织方式据说是上海艺术家一直在延续的方法,是上海当代艺术的历史上特有的艺术家自治。这相当于“同人展”,也就是艺术家自己共同策划、共同筹集资金、共同布展的做法。这样一种策展人、批评家缺席的展览或活动,表明上海的当代艺术家对时下的策展人、批评家及其所代表的现代展览制度的质疑。

文献展追溯90年代

在相邻的香格纳画廊桃浦展库,记者看到了他们新推出的“当代艺术文献个案之二:上海首届国际传真艺术展1996”。15年前,加拿大策展人卜汉可与上海艺术家施勇、丁乙、周铁海等一起策划了这个名叫“我们谈谈钱”的展览,用上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的传真机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媒介。卜汉可在加拿大通过温哥华西方前沿艺术中心向全球发出了征集传真艺术的邀请。最后一共收到了来自17个国家百位艺术家、设计师以及学生们的传真艺术作品。

文献展的组织者陆蕾平向记者透露,当时上海艺术家里,家中有传真机的只有丁乙和周铁海,结果他们的传真机源源不断地收到了从世界各地发来的传真作品,艺术家们再将每天收到的传真件一份份地贴在华山美校的地下展厅。展览对外开放是从3月15日开始,直至25日结束时,展厅里密密麻麻地贴满了关于阐述货币概念、金钱与政治关系的图像与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