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通宝古钱币

据《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大业十四年秋七月,东都大饥,私钱滥恶,大半杂以锡环,其细如线,米斛值钱八九万。”《隋书·食货志》也记载:“大业以后,王纲弛紊,巨奸大滑,遂多私铸,钱转薄恶……或剪铁鐷、裁皮、糊纸以为钱,相杂用之。货(钱)贱物贵,以至于亡。”

高祖李渊建唐之初,承隋衰政之弊,私铸薄恶五铢(隋五铢)充斥市面,物价飞涨,经济形势仍不见好转。人民怨声载道,对新政权又失去信心,货币改革势在必行。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李渊做了一次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货币改革,从此废除了名不符实的铢两重量货币,开始了以钱(一钱又称文)的单位通宝(元宝)新时代,是中国从铢两向通宝钱制的一次重大转折。通宝钱制自此始,历经宋、元、明、清乃至民国,在中国运行了一千三百多年之久,就连周边邻国的日本、安南(越南)、朝韩也仿中国的通宝钱制铸行了数百年之久的汉字钱币。

据《唐会要》记载:开元通宝由大学者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并书,意谓:开始通行宝货新纪元。文如其意,名符其实。开元通宝,钱文端庄凝重,隶书含有篆意,制作精整,币值充足,人们乐用,是唐代的主要货币。

开元通宝铸行期间长,数量大,存世多,版别繁杂丰富,但只有几种版别存世,发现特别稀少。至今还尚未引起钱币界关注,如唐初大字开元通宝,图1是初唐短一元,钱文接近欧阳询大手笔,元字首横略短,第二横略左挑,“通”字中“辶”结构为三撇不相连,钱文饱满拥塞地章,轮廓、钱文深峻,笔画端庄,密而有序,光背无文。是钱直径2.48厘米,内穿0.7厘米,重4.2克。图2也是早期所铸,但钱文开始蜕变。其特征是“元”字首横变长,“通”字“辶”部三撇呈折拐状,但钱文笔画保持粗壮饱满拥塞地章,轮廓、钱文同样深峻,密而有序。“通宝”二字宽大,开元通宝严慎端庄。是钱直径2.45厘米,穿0.7厘米,重4.2克,白铜质。早期唐初开元宝字有一共同点是贝部内二横不与左右相连接,笔画较粗,光背。

大字开元存世很少,且易被钱币收藏爱好者疏忽,希望藏友引起足够的重视。